以前广西、广东的老百姓也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节。有人认为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在家老老实实不出门,到了七月十五冲出来“吃消夜”,但也有人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为什么广东地区过“鬼节”不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而是在农历七月十四,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1、广州人怎么过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人们都烧纸祭奠先人。天河区车陂村“沙美梁”祠堂举行“摆中元”活动,该活动已有五百年历史,所谓“摆中元”,即是拜祭天官、地官和水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车陂村的“沙美梁”可能是广东省内唯一保留这种习俗的宗族。“摆中元”从农历十五摆到十九与民间的“七月半”、“鬼节”或者佛教的“盂兰盆节”时间相同,都是农历七月十五,但是中元节来源于道教,道教以一月、七月、十月之十五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中元为地官,下元为水官,中元节对掌管着天气、收成和旱涝的地官进行供奉,
在车陂村,有专门的拜地官仪式,村中四五十岁的妇女集中在一起拜地官,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虽然进入农历七月以后,广州城内四处可见烧祭品祭祖的现象,但都没有车陂村这么正式隆重,昨日,车陂村“沙美梁”祠堂供桌上摆上了各种工艺品、彩色龙船、绣珠灯笼按惯例,摆中元要从农历十五摆到农历十九,中餐晚餐都有大盆斋菜,只要捐三五元香油钱就可以享用了。
手工艺品和仪式与乞巧节相似虽然“摆中元”的手工艺品及仪式与乞巧节十分相似,但还是有一些不同,“摆中元”没有牛郎织女,也没有七娘梳妆盆,取而代之的是三件服装,分别是天官(赐福)的、地官(消灾)的、水官(解厄)的,三件衣服会在祭台后上方高高挂起,最后才烧掉祭神,而且七夕是以女性为主,中元是男女为主。目前车陂村的“沙美梁”可能是广东省内唯一还保留着这种习俗的宗族,七夕和中元只相隔一周时间,一般来说摆七夕就不摆中元,摆中元就不摆七夕,所以珠村不摆中元,车陂不摆七夕,
而北方过中元节的风俗则简单些,主要是烧香等,像摆中元这样的习俗也找不到了。有人认为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在家老老实实不出门,到了七月十五冲出来“吃消夜”,但也有人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有的人两天都过节。潘剑明介绍,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在南宋之前,本来都是七月十五过中元节,到南宋时元兵攻宋,“人们害怕待到明日再拜地官,元兵已越攻越近,就提前一天摆地官了,
2、广东有些地方过七月十四,有些地方过七月十五?有什么区别吗?
农历七月十五则是我们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为什么广东地区过“鬼节”不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而是在农历七月十四,为什么要提前一天呢?这里有一个故事:以前广西、广东的老百姓也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节。到宋朝末年,南方战乱,广西广东的老百姓正准备过中元节,听闻元军大举进攻岭南,为避战乱,为了避免因过节而被敌人一网打尽,先人们就只好提前一天过节了,
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后来便一直延续下来。鬼节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所谓“七月十四,鬼放肆!”传说由农历七月一日起,地府中的游魂野鬼就开始被释放出来,他们可以在人间游离一段时间,接受人们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门关会再度关闭,鬼节的节期亦就此结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麻姑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