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到清朝,哪个时期的状元含金量最高呢。既然有考试,必然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排序,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者为“状元”,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隋朝开科取士但没有设状元)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1、从隋朝到清朝,哪个时期的状元含金量最高?
感谢邀请。自古以来,就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说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因此,选拔具有文才武略之人来治理国家,维护封建统治者皇权的传承,是历代统治阶级都极为重视的,既然有考试,必然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排序。于时状元就诞生了,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至清末结束,共产生状元638人(其中武状元185名)。剩下的文科状元唐朝产生了148人,五代十国产生了状元24人,宋朝产生118人,辽朝产生56人,金朝产生39人,元朝产生32人,明朝产生90人,清朝产生状元114人,
其中,文科科举要早于武科科举。隋炀帝杨广开启科举之后100余年,到了西元702年武则天时期才首开武科举,武科举由兵部主持。一直到1901年的清朝末年,持续了1200多年的武科举和文科举才几乎同时废除,武科举包括产生的武状元在历史上意义不大。因为国家在和平时期,武状元没有用武之地;当国家遇到危难时录取的武状元未必能担大任,
另外,军队长官不仅需要武力,更需要谋略。军事人员升迁任命,都是主将说了算,对于武状元,不一定看得上;更重要的是,武状元身份很尴尬,空降一个武将,已经固化的军队内部同僚不喜欢,另外武状元自身能力在实际管理指挥应用中,未必名副其实。所以武状元很难有发挥空间,其作用和影响也就有限,在历史上没有显著功绩记载,后人也就无从知晓。
但文科举及文状元则不同,文人既可以处理政务,有些还可以担任军队将帅,出将入相,发挥的空间极大。所以,相对于武状元,文状元的含金量更高,那么从隋朝到清朝,哪个时期的状元含金量最高呢?总体来说,应该是唐朝文状元含金量更高。因为文官都是饱读经书之人,更何况是状元,所以读书明理,治国安邦自古以来都是包括所有状元在内的文人们的使命。
对比分析就知道,大多状元都成了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譬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无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状元中像他这样的人很多,包括唐时的崔元翰、张正甫、贾至等;王维和柳公权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状元诗人和状元书法家。
宋元明清时期状元,如吕蒙正、王杰等皆因治理政务闻名,文天祥以节义和诗文闻名,张孝祥、陈亮、康海、杨慎等以诗文闻名于世,其余担任中高级官员和普通官员的状元出身的很多。无论从人数上,还是整体声誉上,和唐朝状元有较大差距,至于五代十国、辽、金、西夏和后来张士诚建立的大西国、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状元,因为人数少等原因,更是鲜有人知。
2、广东历史上出了多少状元?都有谁?如何评价?
广东历史上一共出了九个状元,自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取代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科举选官制度被历代逐渐完善,成为选拔人才一种有效措施。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者为“状元”,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隋朝开科取士但没有设状元)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这其中,广东一共占据九名,占不到2%,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因此,更显的珍贵,广东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是唐朝莫宣卿(834—868),广东肇庆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参加廷试获中状元,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个“高考”状元,也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但唐朝时期的科举,不糊名,往往在考试前就已经定下状元及排在前列的名次,大概是谁的名声更大、谁的靠山更强,谁就更容易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