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地区的人,他们对山东人很有感情,吃的菜饭还保持山东的传统风味,山东的鲁菜,有的辽南菜系,也带有鲁菜的特色。山东人威猛高大,山东人知书达礼,山东人行侠仗义,山东人忠诚憨厚,山东人勤俭节约,山东人吃苦耐劳,山东人热爱学习,山东人淳朴善良,山东人热情好客,山东人能够容纳四方的宾客,山东人同时也善闯四方。
1、现在的山东人,有古代东夷人的血统吗?如果有,多吗?
东夷人是一个地理概念词,指向并不是某一个相同血统的民族!它的意思同“东部人”这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而夷字最初也没有歧视的意思,夷的本义是擅使弓箭的人!所以东夷人正确的释意应该是擅使弓箭的东部人!与其类似的词还有南蛮、西戎、北狄!南蛮,多蛇虫猛兽彪悍的人!西戎,持盾执戈英勇善战的人!北狄,架鹰驱犬的游猎之人!这些称谓都是中原人对四方民族的称谓,用以区分自己与其他部族的,最初根本就没有蔑视的意味!只是后来由于中原越来越强大,这些词才慢慢变了味道!而单就以血统而言,无论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主要的血统都是黄种人!所以无论是称华夏的中原人,还是东夷人,都是同根同源、同祖同宗的一群人!就算中原人完全取代东夷人占据那个地方,血统上也是没什么变化的!更何况还没有这事!历史上的中国,各民族始终是处于交融状态的,除了少数的偏远地区,可能逐渐演化出某些民族的些许血统差异性外,像山东这种距离中原这么近的地方,是不可能产生与中原人相异的血统特性的!所以中原人与东夷人血统上不会有差异,也就更不可能谈上什么现代山东人有多少东夷人血统的问题啦!。
2、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是怎样的?
近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主要分两种,一为旱路,一为水路,旱路:鲁西一带的山东人多凭借脚力走旱路,旱路叫做“傍海道”,顾名思义,它是一条顺着海边的大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这条道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1907年之前,它是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路。山东人去闯关东,多是在老家遭遇灾荒,家里没有土地,身上缺少盘缠,到关东是为了梦寐以求的容身之地,寻找“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肥沃黑土,凭借着这份信念,路再遥远,他们也会带上一家老少踏上前程,
年轻人多是靠步行,也有推着独轮木车或大车的,车上多半要承载老人或孩子,以及一些“破家值万贯”的必备家当。稍微有钱的一些人,不排除赶着畜力车前行,这种人家中,牲畜已是最昂贵的家当,除了主要路线傍海道,还有喜峰口和古北口两处关隘,有一些山东人会走这两条路线,同样可以进入赤峰、通辽地区,既可以继续向北抵达吉林黑龙江,也可以在现今的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停下脚步。
到了清朝灭亡的那一年,津浦铁路和京奉铁路全部建成通车,加上原有的胶济铁路,山东人闯关东也多了一条铁路路线,铁路的通行,使得民国时期的山东人闯关东多了一条捷径,据铁路部门的统计,仅1927年,平均每天从青岛出发前往东北的农民有3000人左右。截至建国前,通过胶济铁路前往东北的人数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其中1935年的山东水灾,胶济铁路开通难民专列,运送了十三万多山东难民前往东北。
水路: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与东北辽宁半岛的旅大地区隔海相望,如同现在的台岛与福建,至今口音区别不大,这也说明大连有多少山东半岛的移民,解放前辽宁半岛叫做海北,山东半岛叫做海南,多少山东人跨越了海峡,成为辽宁半岛上的“海南丢儿”。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的最近处,直线距离不过100多公里,海运很早就成为两地来往的主要手段,
山东半岛的人们闯关东,大多采用海运方式,路线有多条。出发地有烟台、龙口、青岛、登州栾家口等多处港口,抵达的港口主要是大连、安(丹)东、营口等辽宁沿海港口,选择大连登陆的人,通常会继续顺着东清铁路继续向北行进,安东登陆的可以溯鸭绿江北上,营口登陆的可以溯辽河而上,不为人知的是,虽然晚清早已把乌苏里江以东划给了沙俄人,仍有千万的胶东人选择了更远的“闯崴子”的海上路线,崴子指的是海参崴,现在已经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属于俄罗斯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