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青浦区 > 崧泽遗址,崧泽遗址博物馆怎样去

崧泽遗址,崧泽遗址博物馆怎样去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11 14:51:12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1,崧泽遗址博物馆怎样去

坐赵巷1路在中泽路沪青平公路站下车,坐沪朱专线,沪青盈专线在崧泽(沪青平公路崧春路)站下车,坐青浦12路,青徐线,上朱线在沪青平公路中泽路(崧泽)站下车。
你自己去百度

崧泽遗址博物馆怎样去

2,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介绍

00:00 / 00:51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介绍

3,请问崧泽遗址大概在赵巷车站奥特莱斯徐泾车站间的什么位置 搜

在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北面那里,是在赵巷西面的(开车5分钟的路程),你到崧泽站下就可以了,沪青线、上朱线都经过这个站的
你好!在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北面那里,是在赵巷西面的(开车5分钟的路程),你到崧泽站下就可以了,沪青线、上朱线都经过这个站的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在青浦上车,10分钟,和售票员说好崧泽村下,下去后再问人吧!!

请问崧泽遗址大概在赵巷车站奥特莱斯徐泾车站间的什么位置  搜

4,崧泽遗址生活方式

各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和陶器的羼和料有较多稻壳可知,崧泽文化的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石器磨制得都很精细,有宽面穿孔石铲、长方形穿孔石斧、扁平和长条形石锛、小石凿等,此外还有陶纺轮、陶网坠,很少发现骨角器。在几个典型遗址中都出土较多渔猎工具,说明狩猎和捕捞水生动物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就考古发掘资料看,崧泽文化居民的活动地域和所处的时间都比较有限,经济生产状况还不十分清晰。扩展资料崧泽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可分为肥短的粳谷和瘦长的籼谷。可见,崧泽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同时,水井的创造,不仅扩大了上海先民的活动范围,而且解决了卫生用水的问题。石犁的出土,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为生产力的进步提供了有效保证,是古代上海农业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上海先民还发明了“蒸锅”,代表着一种新型烹饪方式的普及应用。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体现了先民对新能源方式的认识以及对健康美食的追求,有效改善了当时的生活质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崧泽文化

5,124下列文物出土于上海崧泽遗址其中最能够反映此时文明水平的

D。首先A、B是属于崧泽文化的早期,早期的石斧厚重穿孔,多为舌形,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C、D属于崧泽文化的中晚期,从中期开始陶器的灰黑陶数量逐渐增加,红陶数量减少,纹饰有瓦棱纹,同时玉器出现且制作较精致。那么能够反映此时文明水平的应该是D,石器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陶器从新石器时代才出现,到了新石器晚期在墓葬中开始出现玉器,这也是文明发展的趋势与结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明的水平。
搜一下:(1/2)4.下列文物出土于上海崧泽遗址,其中最能够反映此时文明水平的是A.红彩猪形陶器 B.舌形石斧 C. 灰...

6,崧泽遗址主要有哪些遗物

各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和陶器的羼和料有较多稻壳可知,崧泽文化的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石器磨制得都很精细,有宽面穿孔石铲、长方形穿孔石斧、扁平和长条形石锛、小石凿等,此外还有陶纺轮、陶网坠,很少发现骨角器。在几个典型遗址中都出土较多渔猎工具,说明狩猎和捕捞水生动物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就考古发掘资料看,崧泽文化居民的活动地域和所处的时间都比较有限,经济生产状况还不十分清晰。扩展资料崧泽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可分为肥短的粳谷和瘦长的籼谷。可见,崧泽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同时,水井的创造,不仅扩大了上海先民的活动范围,而且解决了卫生用水的问题。石犁的出土,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为生产力的进步提供了有效保证,是古代上海农业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上海先民还发明了“蒸锅”,代表着一种新型烹饪方式的普及应用。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体现了先民对新能源方式的认识以及对健康美食的追求,有效改善了当时的生活质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崧泽文化

7,崧泽遗址博物馆开放时间门票及怎样取票

崧泽遗址博物馆开放时间,门票及怎样取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定位为“遗址保护管理、出土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乡土史教育及文化休闲旅游”,将成为遗址保护、考古研究、文物收藏的平台,了解上海乡土历史的场所。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主题为“历史的剪影、聚居的村落”,充分体现了“现代风格、传统底蕴、原始符号”的遗址博物馆特点。崧泽遗址博物馆地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开放时间:2014年5月18日,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上海崧泽遗址是上海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它发现于1957年,经数次考古发掘,不断有重要发现,如距今5500年前后的史前墓地,出土的器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2001年,崧泽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8,崧泽古文化遗址在哪里

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经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个原始村落,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史迹。它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发现可人工培植的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地区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东部上海市的青浦县。  年 代: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发掘年代:196O年。  简 介:崧泽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遗址。按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中下层的文化遗存是遗址中最具意义的部分,后被命名为"崧泽文化"。下层属新时期时代遗存,发现有当时储藏食物的窖穴、生产工具,以及人工培植的稻粒。中层为一处原始社会公共墓地,墓葬为在平地上推土掩埋,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根据埋葬的特点判断,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上层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遗存,出土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铜器。  意 义:崧泽遗址是崧泽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为研究太湖地区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人工培植稻粒的发现,表明该地区的先民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它东近佘山、南临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国道。崧泽村地势比较低平,海拔仅 3.03 米 ,地下水位高, 崧泽村河道纵横,有南北向的崧泽塘;东西向的假山 浜 ;村南有大河横泖 ;村北有一土墩,当地称为假山墩,长宽各约 9 米 、高约 4 米 。

9,崧泽文化的简介

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 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馀件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7000年前已经成陆,现代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1961年和1974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196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浜文化和以余杭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

10,崧泽古文化遗址的历史沿革

崧泽村原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早在明朝初年,凭借着这里水陆交通的便利,即由一个自然村落,逐渐形成为江南集镇,聚集了人气。相传晋代吴郡太守袁崧曾在此居住,筑沪渎垒,死后葬在崧泽村北的土山上。后来,他的裔孙也陆续移民于此,故称“崧宅”,又因它处于水乡泽国富庶之地,得名于“崧泽”。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了,“崧泽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的年代命名,载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那笼罩在崧泽“土山”上的神秘面纱,被当地农民和考古工作者一一揭开。那掩隐于崧泽厚厚泥土下的“文化”,被挖掘了出来。人们惊讶地发现,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已经用树干、芦苇、茅草等材料,构建起自己的“别墅”,并在房柱的底下,使用方块垫板,防止地面下陷。室外挖有饮煮用的灶坑,进行生活居住功能的区别。那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已相当强烈。在崧泽遗址上,还拥有了全国年代最早的“马家浜文化”的水井。井口近圆形,挖掘得相当科学,对于生活的饮水,已经不必依赖河流和泥潭中的浊水,而在住地近旁,掘地取水,享受上了纯净的“自来水”,这样,既提高了取水的时效,又坚持了人类健康繁衍生存的可持续发展。崧泽文化是以青浦区城东四公里处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中层文化为代表的一类新石器时代古文化。崧泽文化距今约4900-5800年,分布范围大致在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地区。1961年开始至1974年的两次有计划发掘,共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墓葬 100 座,共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还发现许多居住遗迹、制作石器场地遗迹,还发现6000多年前的水稻种子粳稻谷和籼稻谷,家畜猪、犬的 的骨骼。 1982年全国考古学家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年会上,认定崧泽文化是前承马家浜文化,后接余杭良渚文化的一种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青浦境内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大盈寺前村古文化遗址、蒸淀金山坟古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崧泽文化时期的文物。崧泽文化的发现对研究中国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资料。1957 年,上海市考古工作者在青浦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假山墩上采集到数片新石器代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片,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1958年,上海市出版局饲养场的同志在村北农田发现了鹿角、陶片以及一些石器,从而,考古工作者确定在那里存在着一个古文化遗址。1960年,考古学者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灰坑和一座墓葬以及大量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灰、黑陶片,根据发掘的情况,从而确定了崧泽遗址的主要范围在现在 318 国道(当时称沪青平公路)和崧泽塘的交叉点为中心的东西约 500 米 、南北约300米的范围。196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进行了第一次有计划的发掘,在假山墩上发掘 5×5米探方18个,后又增开2×2.5米和1×2米的两个小探坑,揭露面积共457平方米。除在地层上了解道 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上下两层外,重点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 50 座。1974—1976年又一次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开探方6个,揭露面积202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 46 座。前后3次发掘共揭露面积 703 平方米,发现部分几何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居址遗迹,清理了墓葬 100 座,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贵重物品621件。2004 年 2 月底,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因为遗址区内将建造遗址博物馆而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从 2 月至 4 月底结束,获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成果。一是发现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由人工堆筑成土台作祭坛,并在祭坛上举行祭奠祖先或神灵等礼仪活动,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极其盛行。这次发现的马家浜时期祭坛将人工堆筑祭坛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二是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房址。房址坐落在祭坛北面原生土上。形制完整的有 1 座,平面呈圆形,外圈柱洞 15 个。房内地面硬实,面积约 5.5 平方米 。

11,崧泽遗址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吗

是崧泽人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致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石器磨制得都很精细,有宽面穿孔石铲、长方形穿孔石斧、扁平和长条形石锛、小石凿等,此外还有陶纺轮、陶网坠,很少发现骨角器。在几个典型遗址中都出土较多渔猎工具,说明狩猎和捕捞水生动物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就考古发掘资料看,崧泽文化居民的活动地域和所处的时间都比较有限,经济生产状况还不十分清晰。
不同:1。半坡人种粟,而河姆渡人种水稻。 2。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3。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普通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生产方面能种植的更多。 4。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 5。半坡居民烧制彩陶。 6。河姆渡居民在低洼处,并学会挖井。 7。半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相同:1。都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这位同学应该是初一的把 貌似历史课都学这些

12,有关崧泽文化的资料越多越好限时30分

崧泽文化距今约 5800-4900 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  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 7000 年前已经成陆,现在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 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 1961 年和 1974 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 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 6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 1962 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族文化和以余姚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  崧泽于 6000 年前,人们谋生已由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从发现的出土稻谷和稻叶看来,崧泽 6000 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籼稻,这时可以制造多种形状、多种用途的陶制鼎。  在崧泽发现的两口 6000 多年前的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质精量大,丰富多彩,这都表示 6000 年前的崧泽人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
崧泽文化距今约 5800-4900 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 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 7000 年前已经成陆,现在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 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 1961 年和 1974 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 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 6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 1962 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族文化和以余姚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 崧泽于 6000 年前,人们谋生已由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
文章TAG:崧泽遗址崧泽遗址遗址博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