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古镇老街有哪些
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
飞来佛实为南教寺如来铁佛,传说由天上飞来,实系明万历年镇人徐泮募资筹铸;氽来钟系明永乐时七宝寺住持僧博洽筹建;传说从河中浮来。金字莲花经乃吴越王钱镠之妃用金粉工楷写成;梓树为千年古树,在原七宝教寺内。此四件为实物也。而玉斧传说和建造蒲汇塘桥有关,建桥之初,难以合拱,众工匠无策之际,来一白发老者,顺手拿起桥堍店家一把斩肉之斧扔于桥下,以垫桥基,塘桥由是得以建成。玉筷说古时皇帝赐功臣一双玉筷,能驱毒避邪,功臣将其藏于镇北蒋家桥之东堍桥柱内,后被人盗走,桥柱上遗留下一双筷印。金鸡则说镇北高泥墩下藏有七缸金八缸银,由金鸡守护,而所埋金银须由九子九媳之家方可挖掘。
2. 上海旅游老街,古镇
不是,上海老街又称“小东门”,地处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也就是小东门城门所在地。由于历史原因,城门没有被保留下来,但是老城厢环城的9扇门至今仍深深刻在上海人民心中。上海老街所在的小东门地区,原是上海对外贸易、小商品交易的重要场地,见证了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
步行街是指南京东路步行街,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境内,西起西藏中路,东至河南中路,全长1033米,路幅宽18—28米,总用地约3万平方米,建成于1999年9月20日
3. 上海的古镇古街
松江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部,距市中心40公里,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春秋年代,农夫渔家聚居于镇东一带,形成集市。唐天宝十年(751年),华亭县治设此。元初,松江府行政机构又设在此。松江在明代是全国著名商业城市之一。
镇上保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陀罗尼经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圣教寺塔、清真寺、圆应塔、砖雕、照壁,还有醉白池、云间第一桥等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
上海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院在1958年12月编制的《松江城区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保护沿人民河的醉白池、方塔、烈士墓、西林塔的原有风貌,并加以绿化,使松江保持千年古城特色。
1978年7月,市园林管理处革委会为发展旅游事业,向市计委提出把松江零散的文物迁移集中到方塔周围,建成一个以文物为主体、面积8.8公顷的方塔园的计划任务书。
同年市计委批复同意。次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制了方塔园规划,提出以宋代方塔为中心,保留方塔周围的明代大型砖雕、照壁、宋代石桥和7株古树等文物古迹。
塔北安置从市区河南路桥堍迁来的清代天妃宫大殿,宫东侧建文物陈列室;塔东划为竹林;塔西安置松江明代顾正谊、孙克弘私宅园的五老峰、美女峰等太湖石立峰等文物;塔园北大门至方塔为石板甬道;塔园南侧为水池、枫林、草坪。
新建具有古朴风格、与古塔协调的长廊、水榭、峭壁山洞、茶室。该规划方案经市园林局批准后实施,1982年10月竣工开放。
1982年1月,市规划院、松江县建设局联合编制的《松江总体规划》,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区及其控制要求:
(1)第一区,以方塔为中心,半径200米以内为低层建筑区(建筑高度在9米以下,下同);
(2)第二区,以醉白池为中心,半径150米以内为低层建筑区;
(3)第三区,古建筑保护区,其中市河两侧(年丰人寿桥至太仓桥)明清民宅范围内新建筑控制在9米以下,高家花园、太仓桥50米范围内的新建筑控制在6米以下。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周围30米内的建筑只拆不建,30~40米内的建筑物不超过9米。
上述区域外规划为12~18米的多层建筑区。1983年市人民政府批准《松江总体规划》。市规划局在1984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明确指出要保护松江镇,按古典园林修复醉白池,清真寺改建为清真园,并保留松江镇古建筑保护区。
1991年7月编制的《保护规划》在松江镇规划了西、中、东3个风貌保护区,见《松江历史文化名镇规划》:
(1)西区保护范围以人民路以西至玉树路的中山路两侧各约100米,包括市河两岸,为明清传统民居、小镇水巷风貌区;
(2)中区保护范围为醉白池用地范围;
(3)东区保护范围以唐陀罗尼经幢、方塔园、云间第一楼的周围地段。中区与东区又为文物和古园林风貌区。按原貌维修保护建筑,改建建筑仍以住宅为主,高度不超过11米,建筑风格应协调,要搬迁有污染的工厂,改善水巷水质,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