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闵行区 > 佛说大乘上海市亚洲消小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么

佛说大乘上海市亚洲消小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28 02:07:46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么

去佛教居士林网看一下,应该会知道哦 佛教居士林 * http://www.fjjsl.net
大乘小乘既然这样分就是着相了,佛在心中并不是在派别中,就像从天津到上海,火车轮船飞机汽车都能到,就看个人喜好了,看适合的方法是什么,哪种修行方法最适合自己,修行就是修正自身行为,不要迷信也不要执着,要正心,这个世界大环境是有色的,充满了苦难执着分别...我们不可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改变对事物的态度,烦恼依旧存在只是我们的心态变了,变得平和友善了!
去佛教居士林网看一下,应该会知道 佛教居士林 http://www.fjjsl.net
最简单的答案可以这样说,佛教所谓超度,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教义就区别在超度的对象。小乘佛教可以指早期的佛教,出家人通过修行(可以理解为做学问,因为佛教业和儒家道家一样有很多学派)获取智慧解决一切疑难问题(领悟世间事物的规律道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乘”在早期汉传佛教中是船的意思,而人们期待的美好世界(这里的“世界”在佛教里有专门的含义)就如同在彼岸,小乘佛教教义就是超度自己,而大乘佛教教义就是在超度自己的基础上普度众生,小乘佛教用的是小船,只能“度”自己,大乘佛教用的是大船,能够“度”量是无穷无尽的,这个比喻就很形象了。 小乘佛教曾经在中国流行过一阵,后来大乘教义传入中原,小乘佛教就在中原地区绝迹了,现在云南等边疆地区某些少数民族依然信奉小乘佛教,当然,他们和世界上所有信奉小乘佛教的人们一样,不接受“小乘”的称号,“小乘”是“大乘”对他的蔑称。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古印度兴盛时,由北印度地区传入中国西藏和帕米尔等地,据我记得,汉传佛教有很多一部分早期经典是古印度高僧和斯里兰卡高僧经海路到中国南部传入中国,这是他们的区别之一,至于其他的,我也记不得了。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么

2,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怎么区分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修行的愿力不同,大乘修行的目的是度化六道众生全部脱离轮回之苦。小乘修行的目的是自己脱离轮回之苦,不管其他众生。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2.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3.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4.小乘先度自己; 大乘先度人以至与人我同度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怎么区分

3,大乘与小乘佛经是什么意思

建议你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佛教中的保守派,至今依然保持着佛陀时代的衣着、戒律、语言、修行方法,依然保持着托钵乞食、不持金钱的做法,是最为接近佛陀时代的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止观教法的传承在云南西双版纳州的曼听佛塔寺,有国内唯一的止观业处导师,而且那里可以报名做法工或者短期出家去体验一下佛陀时代的原始教法,非常的殊胜。南传上座部的主要网站是觉悟之路网站。请先看:《您认识佛教吗?》《上座部佛教概况》《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供养南传出家人》《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南北传之区别》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是佛陀曾经修习的,佛陀就是通过入出息念达到禅定,并在此基础上修观,因此才证悟涅槃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看《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其中的业处篇
早期佛教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大众部就是我们说的大乘,上座部就是小乘。乘有本义车,引申为,载,渡 的意思。大乘,谓自觉,觉他,普渡众生。也就是说不仅要超度自己还要超度别人。小乘就是,自觉。只要超渡自己就好了。我们中国的佛教主要是大乘。南亚诸国如泰国缅甸的皆为小乘啦。哦也。了然否?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小乘是专门修自己,他人随缘渡,无缘则默摈。大乘是精勤修自己,众生挂心间,大慈心不断。阿弥陀佛
小乘佛教的教义是渡己,有点象我们道教,只修行自己。它的佛经也是以此为主的,而大乘佛教的教义的渡人,是普渡丛生。在印度是以小乘佛教为主的,而大乘佛教是在中国发扬光大的。
通俗点说,我打个比方吧。大乘,小乘,相当于我们的大学小学。那么,大乘经典就是大学课本。小乘经典就是小学课本。阿弥陀佛

大乘与小乘佛经是什么意思

4,佛教中的大乘与小乘有什么分别

大乘佛教 Mahayana Buddhism   佛教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特征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   基本教义 佛陀在大乘佛教中已经神化并形成泛指的多数,例如佛的品格同样可见于大日如来、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等。有的佛被认为是某种新教义和仪式的揭示者。阿弥陀佛是净土信仰的中心,融合了印度和伊朗的宗教观念;熖光佛是乔答摩之前24佛之首,反映了伊朗和中亚古国的神王观念。大乘发展伴随着《譬喻经》和《出曜经》等的流行,该类经典认为佛陀教说不是惟一的一种而应有不同层次,因为信众的根器与宿业本来就不一样。乔答摩也不再是历史上的释迦族圣人,而是出世间的佛了。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履行艰苦的十波罗蜜修行而历经十地。前六地仍属初发意的预备阶段,七地以上虽有缺陷,但已具佛性而不退转,第十地则至于来生成佛的候补阶次了。佛的三身学说是大乘学说的主要论题。三身为变化身、受用身、自性身。变化身指佛陀为度脱众生,随应显化之身;受用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乐并给十地菩萨示现功德之身;自性身即是作本体之法身。法身已见于较早的《法华经》。许多大乘经典都说佛有无量之多,但一致承认其本质为同一的法身。佛同无为法是同一的,从而与菩提与涅槃也就没有差别。大乘佛教最初的经典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或别的佛为天人讲述的。有资格听闻这些经典的是声闻及菩萨二众。经典本身的神秘性,同时也是晚出性质被说成是保留在雪山或龙宫,而等到机缘成熟时才向人们显示,为此,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宗派与主张 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或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树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中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著、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6世纪)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护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6世纪)。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法华经》的要义可归结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但在天台宗体系中,佛陀教说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该经出现于2世纪时北印度,宣扬了对无量光佛的信仰及其果报。3世纪时这一信仰传至中国并逐步成为重要的派别。在日本,起初净土信仰与天台宗合流,至13世纪才分立为一大派别。净土宗认为解脱之道不在读经和习禅,而主要应取念佛法门。印度的净土信仰取何种仪轨并不清楚,但大约不外称名念佛或观相念佛。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还有在中国和日本发展了千余年的禅宗。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和《六祖坛经》。前一部经说众生皆具佛性,亦即空性。悟入此理即是菩提。佛性或空性不可言说,因为它是离言分别的。只有个人的直接体证才可以把握它。《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的著作。禅宗以后发展为五家七宗。其中的临济与曹洞禅法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个依《法华经》而持净土信仰的日莲宗。它创立于13世纪并一直流传至今。 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指较小的车乘,是大乘佛教出现后才有的名称。大乘佛教自命为优胜的广大的解脱途径,以区别于它之前的佛教学说。西方学者通常以南传佛教为小乘,但后者并不接受此称呼。   分布与经典 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和上座两部。阿育王(前3世纪中)死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斯里兰卡;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大约同时,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是大乘思想的源头。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部派佛教的理论依据是三藏,其中各部尊奉的经藏与律藏似乎是统一的,实际上却各有差异。论藏因为晚出,区别更大一些。从律藏看,现存有《五分律》(化地部)、《四分律》(法藏部)、《摩诃僧祇律》(大众部)、《十诵律》(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至于经藏,完整的现仅存巴利文《长》、《中》、《相应》、《增支》、《小》四部,汉译经典虽有近似此四部之四《阿含》,但却各属不同部派。《长阿含》属法藏部;《中阿含》属有部;《杂阿含》属正统有部;《增一阿含》属大众部。至于论藏,现存论藏仅有上座部的,但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从玄奘带回汉地却未翻译而以后失传的诸部三藏猜测,各部派的论书分量和内容应有差异。
文章TAG:佛说大乘上海上海市佛说大乘上海市亚洲消小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