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虹口区 > 小学语文评课稿,五年级语文彩色的非洲评课内容怎么写

小学语文评课稿,五年级语文彩色的非洲评课内容怎么写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6 15:28:22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五年级语文彩色的非洲评课内容怎么写

听了xxx老师的课,“自然流畅、清晰明白”八个字油然而生。  说它自然流畅,清晰明白,是因为付老师在这堂课没有轿揉造作,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刻意追求,清亮透明,富于活力。“美丽的老师,美丽的课堂”,这是我最深切的感受。回望这一堂课,有许多精彩之处,在此选三点说明:  精彩之一:带领学生感受有体温的词语。“擎”的理解,以及文章中许多含有颜色的词。把读、思、认知、理解融为一体,一举数得,省时而高效。  精彩之二:引领学生紧抓行文思路。读了《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强烈地意识到,进入小学高年级后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有很强的篇章意识。所谓“篇章意识”,就是要更加重视从整体下去把握课文。xxx老师在上课时,先找出非洲是彩色的三个感叹句,找出文中承上启上过渡作用的句子,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非洲是彩色的,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使学生初步明了文章的条理和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接下来的精读内容往往是局部的,前面把思路理顺了,层次分清了,也就明白了局部的内容是整体中的地位,局部不再是孤立的点了,而是一个整体中的点,是点睛之笔的点。  精彩之三:既重视表达内容,又重视表达方法。从课文看,本课最值得称道的表达方法有先概述后具体、首尾呼应。付老师在学了相关的内容之后,都进行点出,对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提一点值得思考的地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在上的时候,是否可以更放手,线条更粗,或者设计更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来学习。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五年级语文彩色的非洲评课内容怎么写

2,小学语文s版 教学片段 评课稿怎么写

范文:桂岭小学秦江玲老师执教的《家》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表达了各族同胞幸福快乐的生活,揭示了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儿童是一家的主题。 我认为秦江玲老师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体现教材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为主,本课的生字词很多,分散识字有一定的难度,秦江玲老师采用了“词串”的形式将生字词展示出来。“词串”识字是苏教版小学校语文教科书中独有的一种识字课文。每行一般有三个词语,共四行。三个词语词性相同,置于一行,犹如用一根无形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组成一幅含有多种景物的画面,故称之为“词串”。分开来念,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对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是一首押韵上口的韵语小诗。寥寥二十多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幅少数民族的画面,言约而意丰。秦江玲老师采用的“词串”教学集中了多种识字方法的优点,既是情境识字,又是注音识字、集中识字,还是韵语识字,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课文视野开阔,寓意深远,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美的熏陶和感染。本课教学时就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特点,注意情境识字,韵语识字等,注意了从词串的共同特点着手创造情境。使学生学习到的决不仅仅是十二个词语,更有对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喜爱和了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2、体现教者的教学思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首先秦江玲老师利用自身生动的语言配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描述了一幅幅少数民族的生活的美丽画卷。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强烈地朗读词语的愿望。其次是坚持整体读悟,让学生的感悟从主动积极的读书活动中自然流泻。 3、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现效果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

小学语文s版 教学片段 评课稿怎么写

3,小学语文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不知道对不!

小学语文评课稿

4,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蘑菇该奖给谁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蘑菇该奖给谁》评课稿 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谈科英 《蘑菇该奖给谁》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白兔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2613137与骏马赛跑落后了,小黑兔与乌龟赛跑,小黑兔得了冠军,可兔妈妈却把大蘑菇奖给了小白兔。形象地告诉学生要敢于同高手比,敢于向强者挑战。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兔妈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孙老师在解决这个难点时做得很成功。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兔妈妈的话,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从读中感受到了:和高手比的人是非常勇敢的,是不怕困难的,也是最出色的。接着孙老师又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问道:“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以此来加深理解和体会,学生都能找出身边的榜样来和自己进行比赛,如有的学生要和班里的写字高手比一比;有的学生要和班里读书最好的同学一比高下……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巧妙地解决了课文的难点。 教学中,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紧紧围绕“蘑菇该奖给谁”这一核心,引导学生读、思、议,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孙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也给课堂增色不少。 商榷之处:在理解“叮嘱”一词时,可借助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如可以这样设计:平时谁会叮嘱你?是怎样叮嘱你的?这样,把语文课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了,会使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查看原帖>>
《蘑菇该奖给谁》教后反思 高雨花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第二课时重点在于分角色朗读。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运用反复品读的方法,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了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尤其是让孩子们站起来,自由地比划、表演动作,使他们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同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小黑兔得了冠军,奖品却给了小白兔,如果你是小黑兔,你会怎么想?”如“说话练习:听了兔妈妈的话,小黑兔________。”如“如果你们都是兔妈妈,你们有什么好的理由来说服小黑兔呢
《蘑菇该奖给谁》教后反思 高雨花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第二课时重点在于分角色朗读。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运用反复品读的方法,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了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尤其是让孩子们站起来,自由地比划、表演动作,使他们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同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小黑兔得了冠军,奖品却给了小白兔,如果你是小黑兔,你会怎么想?”如“说话练习:听了兔妈妈的话,小黑兔________。”如“如果你们都是兔妈妈,你们有什么好的理由来说服小黑兔呢?”同桌或小组开展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遗憾的是,对于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的教学设计不够理想,原本设计了“你在生活中想和谁比?为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来得及,(只能在第三课时的时候弥补了一下)造成了学生对于“敢”和“高手比”一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预想的效果。点评: 整节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中能抓住“得意”、“难为情”、“不服气”三个神情的词语展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13137开教学,重点指导好三次对话的朗读,形式多样。能制作头饰,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读出小白兔的难为情和小黑兔的不服气,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商榷:整节课在时间上安排比较紧凑,学生对于高手已经能有一定的理解了,还可以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班中某方面的高手,明白只有和高手比,自己才能有更大的进步,使课堂向课外延伸。 查看原帖>>
文章TAG:小学小学语文语文五年小学语文评课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