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驻村第一书记或者叫贫困村第一书记,有80-90%最后都得到了提拔,可见驻村书记的晋升优势。在本地方,驻村工作队驻村满两年后,可以申请不再担任驻村工作员或者驻村第一书记的职务,那么对于你个人而言,想要离开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就需要了解一下当地关于驻村工作队的相关管理规定了,或者身体方面有什么疾病不再适宜担任驻村工作可以申请调离。
1、驻村第一书记和办公室主任,哪个更有前途?
这两个岗位没有可比性,绝对是办公室主任更有潜力。理由三点:第一,级别不在一个层次,驻村第一书记属于各部门各单位派驻贫困村的工作人员,名义上是第一书记,其实为非“三定”岗位,不再机构编制部门管理序列,本身不设定级别。单位可以派一名科长去贫困村干第一书记,也可以派副科长甚至科员去,而办公室主任是妥妥地实职岗位,以地市级机关为例,级别是正科,下一步的目标是提副处,而如果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是一名副科长,他的下一步目标是冲击正科,两个岗位级别不一样,起点也不一样,何来可比性?第二,岗位的服务对象有区别,
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面对的是基层群众和单位,在职责上不可谓不重要,可毕竟离单位、领导远了,真正到提拔的时候,不见得想得到你。而办公室主任不一样,他的职责是保障单位运行,上传下达,左右协调,长期服务单位主要领导,近水楼台先得月,一般都是提拔晋升优先考虑的对象,当然,这几年因为政策的倾斜,驻村书记提拔的也不在少数,但从整体比例来看,还是办公室主任更占优势,先天条件摆在那,不能不服。
第三,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不一样,办公室主任是单位的管家,事无巨细,工作比较繁杂是事实,不过只要取得主要领导的信任,好久了熟能生巧,也不是难事,无非多付出点时间而已。可驻村书记不一样,脱贫攻坚现在是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驻村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不仅要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还得做到不能让老百姓有意见,诸如定点打卡、数据汇总、建档迎检等事务,足以让驻村书记忙的团团转,稍有不慎随时可能被问责,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都不小,
同样是付出,同样很忙碌,同样有压力,驻村第一书记有时候反而不如办公室主任提拔更快,从个人前途考虑,肯定选后者更好。当然,如果是在十年前有机会当驻村第一书记还是不错的,那时候各地刚开始启动派驻贫困村书记工作,为了估计机关干部下乡驻村,很多地方都出台了政策,明确驻村第一书记可以优先提拔,并用公开选拔等方式切实解决了一批驻村第一书记的提拔问题,有力促进了驻村帮扶工作,
当时驻村第一书记或者叫贫困村第一书记,有80-90%最后都得到了提拔,可见驻村书记的晋升优势。现在虽然各地仍有政策倾斜,可随着驻村书记的增多,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提拔驻村第一书记,因此在与办公室主任的PK中自然就处于了下风,不过从长远来看有机会当驻村第一书记还是值得一试的,一方面他可以锻炼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在与基层群众沟通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驻村第一书记干的好,的确有很大的机会提拔,这也是体制内公认的客观事实。
2、驻村工作队经费最高多少?
请问:你是问的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的,驻生产队工作组的经费待遇呢?还是问近两年的扶贫工作队的待遇呢?问近两三年的不知道,问五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没撤消之前的能告诉你。那时讲为革命奉献精神,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的三观精神,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乡,自带行李卷,住在生产大队队部或生产队队房子或饲养员的值更喂马的小屋里。
吃派饭(由生产队保管员记事,轮流安排),标准就是家常便饭,房东吃啥干部吃啥,一顿饭交给房东三两粮票1角钱,不得超标准吃饭,谁违犯谁是多吃多占,搞特殊化!这是纪律,谁违犯谁犯错误,会受到处理!沉入到田间地头,与广大社员促膝谈心,调研农情,解决农情中存在的问题,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睛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与社员站在一起基本分不出谁是社员谁是国家干部。当时人民公社的国家干部没有星期天,春节能休七八天(有的还值班,有的还组织秧歌队汇演或自排自演的小节目汇演),一年有两次春种自留地和秋收自留地假(每次三天),一年有两次搂做饭取暖的柴禾假(每次七天)。其余执行‘’五十制‘’,除开会,到外地学习参观外,每半月十天沉到生产队做中心农情,五天返回公社汇报农情,领取任务,处理衔接本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