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居住了将近三十年,1990年,我随父亲来到深圳,那时候的深圳其实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深圳,那时候深圳只是狭义上的深圳,只是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外面的郊区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深圳,因为他们被一道道有武警把守的检查站排除在外,要进入深圳市区,是要办理通行证的。
1、深圳,一座____的城市?你们眼中的深圳,又是怎样的呢?
深圳是一座移民大都市。改革政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形成新兴的移民城市。有幸,借先行先试的政策来到深圳,可以用活力十足,魅力四射,动力十足来形容,人才政策扶持,我很快就落户了!深圳是典型的快节奏慢生活模式,快餐、地铁、暴走、网购~。日复一日,很快就成了深圳人,疫情按下了暂停键,被动的享受到慢生活节奏,三个月的煎熬,街上一看,外卖小哥成了唯一的风景线。
2、深圳在你们心里是怎么样的城市?
深圳是一个经济、科枝高速发展的新型的一线城市,二O一二年至二O一六年,前前后后差不多呆了一年时间,给我直观感觉是,人多、车多、摩天大楼多,还有人、走路的步子快,因为深圳当地人少,包括流动人口有几千万人,因为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有农民,有学生,有工人,有商人,有科技人员等,所以形成一种深圳特有的交流语言,那么就叫深圳官话,讲话的节奏非常快。
3、在深圳的朋友们,你们喜欢深圳吗?为什么?
非常明确的回答是:我喜欢深圳,从我自己的经历来告诉你,为何喜欢深圳。我在深圳居住了将近三十年,1990年,我随父亲来到深圳,那时候的深圳其实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深圳,那时候深圳只是狭义上的深圳,只是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外面的郊区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深圳,因为他们被一道道有武警把守的检查站排除在外,要进入深圳市区,是要办理通行证的,
刚来深圳的时候,因为我父亲工作的公司在龙岗区一个边缘小镇,一个国企农场,一脚踩过去就是东莞,因此,我小时候根本不明白为何父亲要从一个熟悉的农村,走到另外一个不熟悉的农村。不过,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即使只是深圳一个边缘小镇,人口是非常密集的,小的时候在龙岗区的一个小镇的村小学上学,每天下课,最欢喜的就是跟着工厂的人流一起走,因为要经过一条比较偏僻的山路,这大群厂姐厂哥几乎如开水的水龙头,一下子可以把马路都堆满人,走在中间,就不会感到害怕了,而且,那时候工厂里主要以女工为主。
现在,这些工厂都几乎外撤或者倒闭了,人也少了许多,已经再也见不到当年的拥挤和热闹了,可以说,就是这些最基层的工厂姑娘和兄弟们,撑起了深圳的最开始快速发展的基础。初中以后(1999年)我有机会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圳,这时候才感觉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圳,交通便利,高楼林立,街道宽敞干净,说时候,那时候即使是从龙岗往罗湖走,都有点感觉到村民进城的自卑感,
但是,我那时候马上就喜欢上深圳了,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繁华和可以托付终身的城市。不怕你们笑话,第一次进入深圳,有一件小事对那时候的我触动比较大,那时候是坐公交车进去的,到检查站,也就是所谓的关口,检查证件进去以后,我感觉非常神圣,仿佛要到一个全新的地方一样。进去以后,要换乘另外一路公交车到世界之窗,在公交车上,我发现许多的年轻人,手里都拿着手机,那时候我是第一次见到手机,他们在公交车上不停地用手机打电话聊天、聊工作,那时候年轻的我虚荣心就这么小,就想啊,将来工作一定要到深圳,我也要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提电话,能随时随地和朋友、亲人联系,这是一个多么渺小的希望啊,
虽然后来我基本忘记了这个想法,手机也换了一代又一代,但这也是导致我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返回到深圳工作的心理暗示之一。大学毕业后,本来已经被广州立白集团收了的,但后来听说要把户口迁到广州,想想,不行,我还是要留在深圳,那时候的深圳已经大不一样,开始提出深圳一体化发展战略,计划取消原本的关口,也就是“关内关外”一体化,进入深圳市区不需要再检查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