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前,真的是在南阳种地吗。东汉末“南阳(南阳郡)”在哪里,当时南阳管辖邓县,邓县管辖隆中,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所以自称躬耕南阳,诸葛亮如果真要躬耕地在宛城,说明诸葛亮是一个让人难于理解的人,因为诸葛亮的老婆朋友和老师都在襄阳,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因而名扬天下;汉光武刘秀成长发迹于南阳,南阳因此被史家称为“南都”、“帝乡”,这些均是见诸正史的事实。
1、为何诸葛亮自己一个人在南阳?
第一,三国时期南阳是指南阳郡,而非指现在的南阳市。现在的南阳市是三国时期的宛城,所以宛城只是一个城池,不能代表整个南阳郡,第二,诸葛亮如果真要躬耕地在宛城,说明诸葛亮是一个让人难于理解的人,因为诸葛亮的老婆朋友和老师都在襄阳。第三,不管诸葛亮在现在的南阳市,或者是襄阳隆中,诸葛亮没有必要让两地为此时闹矛盾,因为诸葛亮是神化了的人物,
其实,诸葛亮没有那么神,失去荆州真的是大意使然吗?荆州丢失了,完全是战略失误。荆州襄阳乃战略要地,曹操和孙权都在时刻打注意,而荆州襄阳只派关羽把守,第四,三分天下是和统一大汉江山社稷是背道而驰的,赤壁之战时周瑜和孙权开始准备投降曹操的,诸葛亮的出现才导致抗曹的。周瑜说过这样的话:“武力拒绝统一,将来是千古罪人”,这说明了孙权和周瑜是以国家统一和人民利益为重点的,
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建国,曹操死时是以大汉丞相身份离世的,说曹操是篡臣有些不妥当,应该是权臣,此时皇帝还是姓刘。曹操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于220年建国称帝,刘备在221年建国称帝,刘备开始拒绝称帝,因为汉朝没有统一,此时建国称帝是对大汉不忠不孝,在诸葛亮等劝说下才称帝建国,说明刘备诸葛亮不是很明智之举,而孙权在229年才称帝建国,比刘备晚了整整八年。
2、诸葛亮出山之前,真的是在南阳种地吗?
诸葛亮出山前,真的是在南阳种地吗?提的问题是明知故问,诸葛亮出师表叙述的很清楚,出师表是给皇帝上的表,不会像现代有些人为达目的睁眼说瞎话,为什么会出现疑问,诸葛亮名气很大,有些人不太了解,跟着起哄随意演义,在有的人是有目的故意借题发挥,看看那么多的人回答都离不开躬耕地,说到躬耕地有两说,一是南阳跟据诸葛亮出师表(躬耕南阳),另一是襄阳人习凿齿叙述(亮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可以看出襄阳一说是不以诸葛亮叙述另起炉灶,至于说诸葛亮是世族之家,不可能躬耕,是谦虚,躬耕是在襄阳隆中,不会去南阳,那更是胡扯,诸葛亮从老家到襄阳投奔叔父,族上在好已败落要能过何必投本叔父,叔父死没依靠领着弟弟去南阳躬耕,叔父有家小财产不可们分给诸葛亮,自食其力能说是谦虚吗?一个有志向的人更不可能像襄阳有些说法靠朋友和亲戚施舍过日子,按诸葛亮叙述草庐和襄阳古宅也是不相符的,所以才有这些所谓质疑来否定诸葛亮出师表叙述躬耕南阳,
3、南阳市不是汉朝的南阳郡,“南阳说”诸葛亮,刘秀在今南阳市,对吗?有何依据?
古南阳郡涵盖今南阳市域,今南阳市领有古南阳郡三分之二辖境。古今”南阳”的中心均为南阳城——宛城;宛城做为古南阳郡城和今南阳市主城,自身就是狭义的“南阳”,史书典籍中南阳与宛城互见的例子不胜枚举,史载“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水南岸的“古隆中”山地从来就不是“南阳”,与“躬耕于南阳”无关。今襄阳汉水以北区域(约2千k㎡左右)和南阳周边其它地市部分辖区两汉时属南阳郡管辖,并不影响今南阳市做为两汉南阳郡文化和历史的承载主体,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古今志士文人竞相吟诗作对、怀贤咏志之处,更是官修史志记载的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躬耕南阳”是华夏文明史璀璨印记,”南阳诸葛庐”做为这一文明印记的历史载体,成为汉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按照题主的逻辑,”南阳市不是汉朝的南阳郡”,那现代中国也不是汉朝的中国了,请问:两汉历史为什要纳入中国古代史呢?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因而名扬天下;汉光武刘秀成长发迹于南阳,南阳因此被史家称为“南都”、“帝乡”,这些均是见诸正史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