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面是你们俩做成的,今天成亲是双喜临门,就叫它‘龙凤面’吧”。将醒好的面置于户外,逐渐拉伸至2米至3米,固定竹筷,用竹筷上下分扦防止面粘连,那时,光州城里挂面做得最好的要数一个姓马的师傅,他有个徒弟叫彭仁义,他见师傅整天只是在面的成色上打圈圈,就琢磨,除了在面的成色上下功夫外,能不能在配料上想想法了呢。
1、冬天河南的疙瘩面怎么做?
西红柿面疙瘩食材:面粉、西红柿、鸡蛋、猪肉、菠菜。配料:葱、姜、料酒、酱油、盐、油,做法:1:将鸡蛋磕入碗中打散;2:猪肉洗净剁成肉末,加入盐和酱油腌制15分钟;菠菜去须切小段;西红柿去皮切成小丁;小葱切末,姜去皮切丝儿。3:面粉过筛,避免面粉结块,将鸡蛋磕入面粉中,再加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直到面糊呈现可以流动的状态,静置一段时间后,将面糊倒入一个保鲜袋内备用,
4:热锅冷油,倒入猪肉末煸炒,加适量料酒去除猪肉末的腥味,肉末炒变色后捞出备用。5:锅留底油,依次倒入姜丝和西红柿丁,炒出西红柿的红汁,期间要不停翻炒以免粘锅,然后加入足够的温水大火煮开,6:汤煮开后,将装有面糊的保鲜袋剪开一个口子,往锅中逆时针画圈挤出面疙瘩,以免面疙瘩结团。挤面疙瘩这个动作一定要快,否则面疙瘩受热时间不一致,汤很容易变糊,
2、拉面空心面怎么做?
潢川空心贡面,河南省潢川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潢川空心贡面又称光州贡面,历史悠久,相传创制于唐朝,据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曾为历代朝廷贡品,潢川空心贡面选用优质小麦粉,芝麻油、精盐等,经传统手工工艺百遍揉和制成,富含人体所需多种营养,具有条细如丝,心似管状,筋通爽口,耐煮不粘,久不粘汤等特性。
其绝妙之处是每根贡面虽细,但皆有微孔,心似管状,工艺精巧,素有“长素面、长亲面、龙凤面”等美称,2013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潢川空心贡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文名潢川空心贡面产地名称河南省潢川县产品特点条细如丝,心似管状,筋通爽口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3年第190号快速导航地图信息产品特点潢川空心贡面,历史上称“光州贡面”,
此面系清油兑水盐合细面粉,经过拌、揉、发酵、盘条、上架、拉扯、凉晒、截切等十多道工序制成。条细如丝,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洁如银,包装美观,携带方便,宜于保藏,便于食用,下锅就熟,久不粘汤。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潢川空心贡面产地环境潢川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信阳市中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地处东径114°53′—115°21′,北纬31°52′—32°22′之间,
潢川全境位于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丰沛,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共有三个土类、7个亚类、17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68%,黄棕壤土占26.4%,潮土占5.6%。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地理气候条件有利于于优质粮油的生产,为潢川空心贡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历史渊源潢川挂面有近千年的历史,生产精制的筒装贡面已有七百年左右,因此制作场坊遍及城乡,所产之面,行销省内外。据《光州志》载:唐代潢川已生产挂面,当时“风销华夏,夺魁九州”,被人们称为“光州魁面”,到宋朝时,光州州官令工人将这种面去其头尾,取其中间,匀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长度,用红绿纸卷成园筒形,每筒半斤,作为礼品进献给宫廷,宋仁宗食后,大赞:“美哉,光州贡面”!从此光州精制的筒装挂面,以“贡面”之称闻名于世。
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改河南光州直隶州为潢川县,光州贡面也逐渐被称作“潢川空心贡面”,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贡面生产蓬勃发展,收入《中国名食录》。潢川空心贡面生产情况2015年,潢川县有4家空心贡面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两个专业合作社,带动600余农户生产加工潢川空心贡面,年产贡面约180万千克,年销售收入超过2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