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50人,有的连见的机会都没有。郑州“七月多雨”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这两天不管新闻联播还是街头巷尾防谈,大家更多地谈论着河南郑州大暴雨造成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生命的代价,中央气象台讲得“七下八上”多雨,是郑州的实情,震惊全国的2021年“7-20”水淹郑州事件,究其原因有二。
1、郑州发洪水,乡下情况怎么样?
乡下应该好很多。暴雨200毫米,相当于20厘米厚的雨水短时针平铺在每一寸地表上,包括屋顶、水泥沥青硬化路面以及农田土地上,城市里硬化率高,又没有田埂约束、水塘缓冲,几乎所有的雨水都会毫无阻挡地以最快速度汇集到地势略低处,形成十倍二十倍深度的积水,城市越大,汇集倍率越高——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城市病!虽然城市有下水管道,但是这种封闭的管道有一毛病,就是高地处部分直通下水管道(如屋檐雨漏)的雨水,会在整个封闭的下水管道中产生高压,短时间内反而影响路面雨水井排水,甚至喷发倒流,加剧低地积水速度!而乡村整个排水系统几乎都是开放的(前几年瞎搞的村庄雨水管道工程除外[捂脸]),一部分雨水会被裸露的土地吸收,大部分会被田埂约束在一块块农田中,一般田埂高度都足以约15至20厘米(150至200毫米降雨)地表水,尤其是在夏天农田都急需要用水,排水口基本都处于关闭和半关闭状态。
加上塘坝和沟渠蓄水,基本都能对付200至300毫米强降雨,但是,农村也不是没一点问题。农村洪灾基本都离不开过境水造孽,包括低洼平原的洪水走廊、大山区山口源头,以及水库溢洪区等,除了这些地方,大多数农村即使形成内涝,也就是某一片农田作物没顶了,村民住宅一般都会自动选择地势较高处,形成的“自然村”自然强大无比。
2、你觉得郑州这个城市怎么样?
我是广州人,在郑州生活三年了,郑州气候好,四季分明,干爽少雨,物价低,交通方便,河南人个性豪爽,好打交道,但有两样我最不喜欢:1,秋冬季连续的空气污染,2,几乎没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凉拌菜还行),尤其早餐。记得有一天早上,在路上遇见一失魂落魄南方人,估计走了好远找了好远,问我,哪里有吃面的地方,哈哈,我大声告诉他,郑州人早上不吃面,你别找了,前面50米马路对面有早餐店,有豆浆,小米粥,胡辣汤,油饼,水煎包不想吃就饿肚子吧!,
3、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席卷了河南郑州,为什么这次的暴雨如此之大??
这两天不管新闻联播还是街头巷尾防谈,大家更多地谈论着河南郑州大暴雨造成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生命的代价。特别是郑州地铁5号站给人民造成生命与精神的考验,面对死亡,5号地铁旅客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尚品德,值得尊重和赞扬!他们扶老携幼,为了不淹沒身体,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尚品格,值得尊重!他们将幼儿和孕妇扶到坐位上站起来,然后紧紧抓紧她们,以免被洪水淹沒。
他们手挽手扶老携幼,在车箱内互相搀扶,互相鼓励,想办法自救,最后砸开窗户逃生,迎得救愿队的到来,将死亡降低到最低限度,昨天我还看到这样一个感人的事迹,一个大哥的妻子也被困在五号地铁,他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一边呼救抢险救灾,一路直奔5号地铁站。他连续救出几个生命垂危的人,最后才找到妻子,这种高尚的品德值得称赞与尊重!郑州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给我们时刻提个性。
4、郑州发生过哪些历史上的大事?
郑州历史上的大事有这么几件:1、建设铁路20世纪初,京汉和陇海铁路以十字交叉型在郑州动工、兴建,向祖国东西南北伸展、辐射,当时,铁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尚未为人民所认同,有些地方官员视其为祸水,惟恐避之不及。就当时的政治地位、文化、经济条件来讲,郑州还是一个小县城,远不如开封和洛阳,但是,就地理位置和施工条件而言,汴洛不及郑州,
这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将一个不起眼的县城变成了河南省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中心,变成了一个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城市,并将这个交通、通讯、商贸发达的城市拖向了二十一世纪。2、血染的历史——二七工人运动20世纪二十年代初,继“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汹涌澎湃,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