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 > 孝感市 > 拉魂腔,柳琴戏与四洲戏还有拉魂腔是不是一码事

拉魂腔,柳琴戏与四洲戏还有拉魂腔是不是一码事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27 04:42:57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柳琴戏与四洲戏还有拉魂腔是不是一码事

安徽称泗洲戏,江苏称柳琴戏。是一回事! 拉魂腔是其中的腔调!

柳琴戏与四洲戏还有拉魂腔是不是一码事

2,安徽著名剧种是什么

安徽著名剧种是京剧的前身——徽剧,庐剧,黄梅戏,泗州戏、坠子戏、凤阳花鼓戏。徽剧是安徽省、江西省婺源县的传统戏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和安庆市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黄梅戏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该戏曲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曾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泗州戏是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的传统戏剧。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安徽著名剧种是什么

3,琴戏

《山东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鲁南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

琴戏

4,安徽戏曲剧种是什么

安徽戏曲剧种:1.黄梅戏。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2.泗州戏。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3.徽剧。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安庆市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4.庐剧。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

5,什么是山东柳琴戏的四句起腔

柳琴戏流行于山东临沂、江苏徐州地区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帮和,故又叫“拉魂腔”。群众称为“锣鼓冲子”或“肘鼓子”。其时这一带还流行一种“四句调”,由一人叫起腔来唱三句半,后半句由其他人齐声帮腔拉“尾音”,群众叫做“拉魂腔”。当时的“肘鼓子”光打锣鼓不弹弦,而拉魂腔则只弹弦而不打锣鼓。两者逐渐合为一体,才有丝竹锣鼓等众多乐器伴奏,逐渐形成戏曲剧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柳琴(琴状狭长呈柳叶形),1952年定名为柳琴戏。
浩浩荡荡好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安徽著名剧种是什么

安徽著名剧种是淮北花鼓戏、京剧的前身——徽剧、庐剧。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灵活,富于表现力。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京剧的前身——徽剧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 “徽 戏”,今名“ 徽 剧 ”。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主要腔调是吹腔、四平、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当时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个之多,其中如大寿春,艺员竟达180多人。主要徽班有老庆升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实力雄厚,规制严整,行当齐全,阵容庞大。 老阳春 以昆曲见长,与之相对成立的是新阳春。该班有28只箱子行头,72名艺员,30顶网巾,常演出200多个剧目。 庄春和 以皮黄声腔为主的班社。 采庆班 以表演“采头”出名。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寿诞,该班进京献寿,技艺超群,被誉为“四大徽班”之一。庆升班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彩庆班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赛宝会”及四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凤舞班民国15年成立,与新彩庆、二阳春、柯长春合称“新四大徽班”。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对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庐剧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带有一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省内最大的一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7,山东有哪些剧种

吕剧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枣 梆 枣 梆 , 流 行 于 东 菏 泽 一 带 以 及 河 北 、 河 南 的 部 分 地 区 。 是 1880 年 前 后 山 西 的 上 党 梆 子 传 入 山 东 , 受 本 地 方 言 的 影 响 而 形 成 。 过 去 称 为 “ 本 地 ● ” , 意 为 本 地 的 山 西 梆 子 。 “ ● ” 音 “ 枣 ” , 故 名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锣 鼓 铳 子 锣 鼓 铳 子 , 清 末 流 行 于 山 东 临 沂 、 滕 县 一 带 , 也 偶 然 到 邹 县 、 徐 州 一 带 演 唱 。 化 妆 只 用 胡 子 和 包 头 , 不 穿 蟒 靠 。 用 大 锣 、 小 钹 、 鼓 伴 奏 , 不 用 弦 乐 。 拉 魂 腔 传 到 滕 县 以 后 , 锣 鼓 铳 子 艺 人 都 改 唱 拉 魂 腔 。 解 放 以 后 山 东 、 江 苏 的 拉 魂 腔 称 为 “ 柳 琴 戏 ” , 山 东 的 拉 魂 腔 称 为 “ 泗 州 戏 ” , 但 都 保 存 了 一 部 分 锣 鼓 铳 子 的 剧 目 和 打 击 乐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北 词 二 弦 北 词 二 弦 , 也 叫 “ 四 股 弦 ” 。 流 行 山 东 西 北 部 , 以 高 唐 、 临 清 为 中 心 。 音 乐 与 剧 目 基 本 上 和 二 夹 弦 相 近 。 二 夹 弦 分 南 词 与 北 词 , 其 北 词 相 当 于 四 股 弦 的 大 板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大 笛 子 罗 罗 大 笛 子 罗 罗 , 也 叫 “ 罗 子 戏 ” 、 “ 大 笛 子 戏 ” 、 “ 罗 罗 头 ” 。 流 行 在 河 南 北 部 、 山 东 西 南 部 。 是 柳 子 戏 、 大 弦 子 戏 的 姊 妹 剧 种 。 联 曲 体 。 现 存 俗 曲 曲 牌 约 一 百 种 , 常 用 的 有 〖 娃 娃 〗 、 〖 山 坡 羊 〗 、 〖 调 子 〗 、 〖 韭 菜 花 〗 等 。 音 乐 较 柳 子 戏 粗 犷 , 有 “ 精 罗 子 、 细 柳 子 ” 之 说 。 保 存 部 分 高 腔 、 青 阳 腔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一 勾 勾 一 勾 勾 , 也 叫 “ 四 股 弦 ” 、 “ 河 西 柳 ” 。 是 在 山 东 高 唐 一 带 流 行 的 花 鼓 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成 。 清 末 流 行 于 山 东 高 唐 、 夏 津 、 东 平 、 齐 河 、 济 南 , 以 及 河 北 南 部 。 受 河 北 梆 子 影 响 较 大 。 剧 目 以 反 映 民 间 生 活 为 主 。 用 四 股 弦 作 为 主 要 伴 奏 乐 器 。 曲 艺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山 东 大 鼓 山 东 大 鼓 , 又 名 “ 梨 花 大 鼓 ” 、 “ 梨 铧 大 鼓 ” 。 乐 器 除 书 鼓 外 , 另 用 两 牧 农 具 梨 铧 的 碎 片 击 拍 。 后 的 用 两 枚 铁 片 或 铜 片 , 并 用 三 弦 , 四 弦 胡 伴 奏 。 一 人 演 唱 或 二 人 对 唱 , 三 或 二 人 伴 奏 。 唱 词 为 七 字 句 或 十 字 句 。 一 般 只 唱 不 说 。 传 统 曲 目 有 《 黑 驴 段 》 、 《 拴 娃 娃 》 、 《 王 二 姐 思 夫 》 等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山 东 琴 书 山 东 琴 书 , 起 源 于 山 东 菏 泽 地 区 。 1780 年 前 即 已 形 成 。 后 农 村 艺 人 进 城 说 书 , 自 称 “ 山 东 洋 琴 ” 、 “ … … 文 明 琴 书 ” 。 1934 年 邓 九 如 在 天 津 电 台 播 唱 时 定 名 为 “ 山 东 琴 书 ” 。 以 唱 为 主 , 以 说 为 辅 。 唱 词 一 般 为 七 字 句 。 演 唱 者 一 至 五 人 , 以 敲 打 扬 琴 者 为 主 。 主 要 乐 器 有 扬 琴 、 筝 、 坠 琴 、 软 弓 胡 琴 、 四 胡 、 三 弦 、 简 板 、 碟 子 等 。 主 要 曲 目 有 《 拳 打 镇 关 西 》 、 《 梁 祝 下 山 》 等 。 山 东 省 地 方 戏 曲 -- 山 东 快 书 山 东 快 书 , 又 名 “ 武 老 二 ” 。 流 行 于 山 东 及 华 北 一 带 。 形 成 于 清 道 光 咸 丰 年 间 。 初 为 演 员 两 块 相 片 掌 握 节 拍 , 后 出 现 打 竹 板 和 铜 板 的 , 现 较 多 使 用 铜 板 。 一 般 采 用 站 唱 形 式 表 演 上 讲 究 “ 手 眼 身 步 ” 及 “ 包 袱 ” 。 “ 扣 子 ” 的 运 用 , 动 作 幅 度 较 大 。 唱 词 基 本 为 七 字 句 , 演 员 吟 诵 唱 词 , 兼 以 说 白 。 曲 目 有 《 武 松 传 》 、 《 马 家 店 》 、 《 抓 俘 屠 》 等 。
文章TAG:拉魂腔拉魂腔柳琴戏四洲

最近更新

  • 图案英文,图画用英语怎么续

    图画用英语怎么续图画的英语是picture。thepicture。图画2,图画一词用英文怎么说呢picturepaintingdrawing都可以的picturepicturepi ......

    孝感市 日期:2023-05-06

  • 古筝定弦,古筝这首曲子怎么定弦

    古筝这首曲子怎么定弦F调,如果不会调调,可以问古筝老师建议你让老师帮忙,或几十元买个调音器,上面有详细的说明。如果你的琴是初次使用,除了定弦,琴码排列也很重要。音准,琴弦软硬适中, ......

    孝感市 日期:2023-05-06

  • 叮嘱的意思,劝诫的反义词:冷漠与虚伪

    引用:朱自清《中国歌谣》:“但在歌的开头,他们忽略了人民,忽略了载歌载舞的人民,”延伸信息劝诫的反义词:1,”二、劝诫的同义词:1,引用:魏巍《东方人》第五章第六部:“从他们的眼神 ......

    孝感市 日期:2023-05-06

  • 绝对值符号,绝对值的符号是什么

    绝对值的符号是什么2,绝对值的程序符号是什么急3,绝对值符号怎么打4,绝对值符号1,绝对值的符号是什么是两塑。||,如|1|。当然那两塑要比数字长咯~||数字在中间2,绝对值的程序 ......

    孝感市 日期:2023-05-06

  • 红薯汤,红薯汤怎么做好吃红薯汤的家常做法

    红薯汤怎么做好吃红薯汤的家常做法步骤红薯汤的做法步骤11.红薯洗干净红薯汤的做法步骤22.红薯皮去掉红薯汤的做法步骤33.红薯切小块红薯汤的做法步骤44.放入适量水,盖上锅盖红薯汤 ......

    孝感市 日期:2023-05-06

  • 申请报告模板,申请报告格式及范文

    申请报告格式及范文关于______________的申请报告xxxx(申请报告报送单位):正文空两格(正文写需要申请的事项)特此报告此致敬礼!单位或个人名称(盖章)年月日54952 ......

    孝感市 日期:2023-05-06

  • 饮酒古诗,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饮酒是的2,饮酒古诗解释陶渊明《饮酒》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 ......

    孝感市 日期:2023-05-06

  • 红烧鸡块炖土豆,红烧鸡块-1/鸡块的正宗做法是家常菜

    第四步,收集鸡块的汁液,将葱、青椒、红椒、木耳放入锅中,翻炒一分钟,加入味精,然后出锅装盘,但是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适合孕妇吃的饭-1鸡块,大厨教你“红烧鸡块”的正宗做法是家常菜,通常 ......

    孝感市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