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广州藉的小孩不会说粤语,并不是个别现象,其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粤语也不单纯是一种语音,也包括了丰富的粤语语词和语法,我在广州呆过三年,觉得广州人很和谐,很有礼貌,不会看不起人,而且对外地人非常照顾,首先,本人系广州郊区人士,在乡下,外来人比例远没有市区多,因此好多过来做生意或者打工既外省人,一般都识讲几句粤语。
1、广州现在是不是很少人讲粤语?
唔使讲嘢,全球有超过一亿人讲粤语(白话),作为一名土生土长既广东人,点可以唔讲粤语?!首先,本人系广州郊区人士,在乡下,外来人比例远没有市区多,因此好多过来做生意或者打工既外省人,一般都识讲几句粤语。就算唔识讲,起码会听得明一些基本既意思,其次,小朋友在学校讲普通话已经系一种习惯,但系一般返到屋企都会转返粤语,因为我地呢边语言环境就系咁既,讲得多普通话好容易被人笑系捞仔。
2、广东的学校如果实行粤语、普通话双语教育,这对粤语的传承有积极的意义吗?
谢邀,这个问题真实地反映了两广的现行情况。大约在新世纪之前,广东很多地方实行了双语教育,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大中城市实行普通话教学,但东莞,中山,韶关,湛江等中等城市因师资力量不足只好实行双语教育。进入新世纪后,双语教育逐渐减少,特别是这两年,普通话教学已占统治地位。相信不出20年,南方汉语方言将成为博物馆级别了,
这种情况引起语言学界的争论,也引起方言区人们的忧郁。比如粤语,是中国最早形成的汉语方言,无论是公元前862年“楚伐扬越,南海事楚”,还是公元前387年“吳起收扬越,置蒼梧郡”而产生的楚越民族融合语言白(北)话都弥足珍贵。但国家意识是推行普通话,逐步统一中国语言,必然损坏粤语利益和存亡,所以,双语教育理论是不成立的。
3、不会讲粤语的人在去广州时该注意些什么?
中国有句古话:入乡随俗,我认为这是教导人们要尊重及融入不同的文化习惯,拉近人与人之距离,达到和谐相处交流的目的。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庞大的国土孕育多元文化,我认为语言最根本的功能是人与人的沟通工具,达到相互理解取得共识的结果是言语的功能与目的。我是粤语人,我珍爱并使用古老优雅的粤语,但是这不会妨碍我学习其它的中文语言及外语,
请记住:语言的功能是沟通,尊重多元化文化的存在。我在广州呆过三年,觉得广州人很和谐,很有礼貌,不会看不起人,而且对外地人非常照顾,广东也有很多地方人不会讲粤语。来广东又不了解粤语的人最好不要说粗话,特别是有关人家父母的粗口,你不懂粤语觉得无所谓但人家听了真不是道,怎么好的朋友都会在被你几句粗口消耗尽了,也可能会动手打你,
4、怎样评价有些广州的小孩子不会说粤语而是该说普通话这件事?
现在,广州藉的小孩不会说粤语,并不是个别现象,其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早几日在头条答题,提到了“五四”时期的“废除汉字”运动,我想,以现代人的眼光再重新审视这一事件,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支持。因为大家都明白,汉字是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消亡,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亡。同一道理,地方语言亦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其一但消亡,也意味着地方文化的消亡,
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正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地方文化组成,多样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很多人在说语言时,将其等同于语音,这是不全面的,语言的组成包括了语音、语词、语法等元素,缺一不可,而粤语也不单纯是一种语音,也包括了丰富的粤语语词和语法。这些特有的语词往往承载着地方特色文化,甚至一些生活型态,都不难找到相对应的语言标签。
例如,广府人在酒楼就餐,将剩菜带走,这叫“打包”,打包一词就是由粤语贡献,现在其已形成一种“打包文化”向全国漫延,其文化标签,我们也可找到一个粤语词对应,即“要有衣食”,意思要尊重食物,珍惜食物。啊嫲自细教落:“衣食在碗底”,这称为“有家教”,而一但粤语式微,这些“家教”也会流亡,因此让孩子说粤语,其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