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置襄阳县,在今襄阳古城西北筑襄阳城,襄阳开始建城设治。”刘保林是明白人,在他看来”古隆中”真伪并不重要,”敦信劝忠”才是襄阳人建造”古隆中”的价值所在,《万山》诗中的古隆中意境隽永,苏东坡借景喻人,对诸葛先生人格魅力给予崇高礼赞;我们现在看到的古隆中,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隆中十景”(南阳武侯祠”卧龙岗十景”在襄阳的文化镜像),1893年改现名”古隆中”并建造同名石牌坊。
1、你们对襄阳的古隆中了解多少?
感谢网友”鄂小贝”邀答。东晋之前的典籍文献没有任何”隆中”记载,早期的”隆中”先后有东晋王隐《蜀记》隆中(沔之阳隆山—隆中”亮故宅”)和习凿齿《汉晋春秋》隆中(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亮家”隆中)两处记载,其位置大体分处汉水两岸;因上述记述均语焉不详,故均无法在东汉地图上准确定位,导致后人对两处隆中难辨真伪。
以此二”隆中”为雏型,后世文献中出现了多处关于”隆中”的记载,同样是散处汉水两岸,令人莫衷一是,”南阳诸葛庐”所在的南阳卧龙岗,在众多文献和词赋中也被称做”隆中”,时间跨度纵贯数个朝代。清朝光绪年间,曾任权兵备使者的华阳人刘保林撰《隆中草庐碑记》:”昔人云,南阳诸葛庐,武侯亦自谓躬耕南阳,考南阳有诸葛宅,相传即三顾处。
今襄阳距城三十里,又有诸葛庐旧址,历朝士大夫相继修葺,大概皆追仰前徽,好贤慕名之盛心也,此敦信劝忠之心,诚不必问斯庐之真伪。”刘保林是明白人,在他看来”古隆中”真伪并不重要,”敦信劝忠”才是襄阳人建造”古隆中”的价值所在,苏轼《万山》诗提及了一处“传云(传说)”中的古隆中:”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
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这个”隆中”在万山西北方向,是一处隐然隆起并被桑柘树覆盖的缓丘,显然不是现在位于万山西南的”古隆中”或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南阳隆中(卧龙岗),个人认为”隆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和《桃花源记》作者、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同时代的王隐、习凿齿二人著述,到底是纪实还是虚指,本身就值得琢磨;况且又历经千百年传承演绎,”隆中”已淬炼成远离实体窠巢的故居文化符号——我们无法解释典藉文献中面貌各异的各处”隆中”所本为何,也无法解释今天的襄阳古隆中,为何位于史载“自汉以北为南阳”的东汉南阳郡地盘之外,正是这个缘故。
《万山》诗中的古隆中意境隽永,苏东坡借景喻人,对诸葛先生人格魅力给予崇高礼赞;我们现在看到的古隆中,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隆中十景”(南阳武侯祠”卧龙岗十景”在襄阳的文化镜像),1893年改现名”古隆中”并建造同名石牌坊,此一”隆中”历经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数次大规模建设升级,业已成为国内外颇具知名度的风景名胜区和诸葛故居纪念地。
2、南阳武侯祠为何叫博物馆,而襄阳“古隆中”叫风景区?
2022元旦,新年的第一天,南阳武侯祠博物馆正式挂牌,南阳武侯祠博物馆,原为南阳市博物馆所在地,成立于1959年,主要从事南阳境内文物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南阳博物馆新馆建成后,于2012年12月份开馆迎宾,另拆分成立南阳武侯祠博物馆,行政编制四十五人,开启南阳武侯祠、博物馆、文化园,祠、馆、园三位一体的新篇章,这也是延续武侯祠,历史上一直为官方管理的传统,南阳武侯祠博物馆的成立,使诸葛亮文化的研究、诸葛亮精神的发掘更专一、集中。
3、古隆中到底在现在的哪里?
古隆中到底是现在的哪里?本人既不是胡北人,也不是河南人,不偏向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集团,但从我掌握的史料看,诸葛亮躬耕垄亩的地方,应该是-----先留个悬念,后面作答,我只是以我掌握的浅薄知识,说出我的看法而已,说的对与不对,都是我个人的看法,影响不了任何东西。因此,希望不管是河南的朋友,还是湖北的朋友,不要喷我,因为实在没有必要,
我改变不了任何事情。这个问题应该是《三国演义》诸葛亮引出来的地域问题,(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即今山东临沂)的一个官吏之家,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结果不清楚他们走没走到豫章,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只好改去投奔荆州的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