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说起来,其实齐国也是很有资格的,可以说山东大部分是它的,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等,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
1、山东境内在春秋时期有齐、鲁、曹、滕、卫五国,为什么后来单单简称鲁?
山东在春秋其实还不止这五国呢,有莒县的莒国、莒南的向国、莱芜的莱国、邹城的邾国、薛城的薛国、滕州的小邾国、郯城的郯国等等,甚至到了战国,越国、楚国也延伸到了鲁国。如果按照国力来看,鲁国当然不如齐国、越国、楚国,而且还被楚国灭了;不过越国、楚国虽然进入了山东,但山东并不是其统治核心区域,那么说起来,其实齐国也是很有资格的,可以说山东大部分是它的。
那为什么偏偏要简称“鲁”呢?主要还是鲁国出了两位大人物:一个是周公,一个孔子,虽然齐国的吕尚和管仲也是大人物,但影响力比周公和孔子差距太大。虽然吕尚在民间的知名度比周公更高,毕竟是《封神演义》的男主角嘛,但是周公在历史上比吕尚重要太多,因为有“周公制礼作乐”的说法,传说是他发明的西周礼乐,而这又是孔子最推崇的,所以周公和孔子在两千年的儒家社会里地位是非常高的,那么论影响力鲁国给后人遗产自然在齐国之上。
2、春秋战国时期,共有多少个诸侯国?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等,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五零六年,吴国打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