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感恩教育的视频报道中,看到的“感恩教育”是这样的。媒体上对“感恩教育”的态度其实很一边倒,基本都是质疑的声音,父母需要调整自己内心“感恩”的标准,方可安置孩子一颗感恩的心,赞成的人,是赞在医护人员的立场上看问题的,我相信,对“感恩”的宣讲中有很过激的,也有比较理性的。
1、如今传销式“感恩教育”进校园,小学生痛哭,这种教育方式你怎么看?
从2015年以来,“感恩教育”就开始进入校园。根据互联网上的数据,至今为止“感恩教育”的演讲会已经在全国20余省各中小学中巡回举办,在一段感恩教育的视频报道中,看到的“感恩教育”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台上,对台下几百名学生声嘶力竭、慷慨激昂的说: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的妈妈是最伟大的,那就是中国孩子的母亲!她们一年到头在家做牛做马,她们一年到头为我们付出,我们从来不理解她,我们从来没有想想她的不容易!最后我们的妈妈有了情绪,她们只能发泄在她们最有安全感的人身上,那就是你们!如果不发泄出来,我们的妈妈就不能继续正常的更好的爱我们!首先从感受上来说,这样的感恩教育没有给孩子带来被爱,被支持的幸福感,而是一种“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而你从来都不理解,你对得起你妈吗?”的羞愧感。
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他意外的发现“羞愧”竟是最负面的情绪,我不禁怀疑,这种激发孩子羞愧心的教育是不是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同时让我非常不安的是内容上的谬误,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应该是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和付出与之后,一种内心升涌起暖意,一种自然的希望回报的愿望,而不是像“感恩教育”老师所说的,“妈妈的唠叨你就应该忍受”的压抑和委屈;也完全不是“你不让妈妈发泄出来,妈妈就会得精神病,就不能更好的爱你”的恐惧;也不应该是喊着“别让爱你的人失望”这样的口号,让孩子们不敢质疑,只能实现父母期望的沉重绑架这些,对孩子的自我评价、安全感、独立思考能力都伤害太大了。
我相信,对“感恩”的宣讲中有很过激的,也有比较理性的,毕竟我们通过媒体听到的只有一个视频和几张照片。但是问题是,这样主张以绝对化语言、情绪化气氛去做的教育,它的质量的可控度如何呢?媒体上对“感恩教育”的态度其实很一边倒,基本都是质疑的声音,然而为什么有这么多学校会欢迎这样的教育进入校园呢?有的不仅是学生听,还召集所有家长来听,来接受孩子的集体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