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校革委会派人前往河南选址。中科大坚持数十年不扩招,规模体量很小中科大一直以来在科研、学术上以严谨和务实著称,甚至在优势学科领域不输给清华北大,在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1、中国科技大学最初计划迁往河南,为什么会被河南拒绝?若中科大在河南,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恰好50周年60年前,中国科大肇启京华。“我们的学校如果能够说像一张白纸,那么就请把我们的学校办成最新最美的学校吧,”这段声音,是1958年9月20日时任校长郭沫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当时可能不会有人想到,中国科大在北京玉泉路19号只待了十余年,中科大辗转南迁这所一诞生就风华正茂的大学,在北京度过11载春秋后,辗转千里南下。
选址历经坎坷,河南因物资短缺、条件艰苦婉拒1969年10月,国内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受文革的破坏以及战备疏散的影响,北京重点高校纷纷外迁,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向科大传达了搬迁指示。搬迁选址却一波三折,校革委会分别派往河南、湖北、江西选址,但都遇到了困难。虽带有刘西尧的亲笔信,受到了河南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在南阳山区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汉路以西的南阳专区的唐河、新野一带山区、丘陵地带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们表示有困难,
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个地方没有条件,不能去。短暂落脚安庆,最终定居合肥直到安徽安庆首先接收了部分南迁师生,却最终因物资严重短缺难以为继,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见此局面,同中科院商议,决定将学校搬迁到省会合肥,在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1970年1月,中科院方面领导口在中科大在皖负责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会见了李德生,协商科大搬迁合肥的若干事宜,
对于科大迁皖,李德生指示:“安徽来了一、二十个单位,但都是找个基点,领导关系还在原上级机关;我们原来以为科大也是如此,现在情况更具体了,关系下放了;经过研究,安徽有困难,可考虑在合师院⋯⋯”由此,科大正式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原北京玉泉路科大校址很快被铁道兵与海军部队占用,教室、实验室等也被改成了招待所、宿合,
中科大艰苦创业取得成绩殊为不易中科大发展过程历经磨难,也曾面临生死存亡之危。中科大辗转多地后南迁合肥,师资、设备流失大半,到1972年教授、副教授只剩十余人,学校还要不要办下去?在极其困顿的情况下,留守师生信念不灭,二次创业,磨砺出宝贵的“南迁精神”。学校成立砖瓦厂,师生自己挖土、烧砖、建房,时年已六十多岁的学部委员钱临照先生重登讲台,学校白手起家重建实验室,到1976年恢复科研项目近400项。
2、为什么中科大在合肥,而不在南京或杭州呢?
估计每次想起这件事,湖北、河南、江西等省份的领导肠子都悔青了!用一句来说,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中科大,全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09月创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后1969年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决定让中科大迁移校址。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中科大的人员开始去其他地方考察并寻找新校址,分别是河南和湖北沙市(现为荆州市的中心城区),但前者对中科大的到来并不积极,湖北沙市也一样,表示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没办法,中科大的工作人员只能悻悻而归。不久,又派出两组人员去江西和安徽选址,不想江西也明确表示不能接收中科大,安徽也颇有异议,不过还是力排众议把校址定在了安徽安庆,但由于安庆办学条件极差,包括教学设施以及交通不便等原因,最终定在合肥。后来,合肥又给了中科大一定的财力、物资支持,得以让中科大度过了其校史中最生存困难的时期,
我们一直讲,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后来,迈入新起点的中科大也开始反哺合肥这座城市,并助力合肥成为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技术中心,这就像阿里巴巴一样,杭州拥抱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也回过头来反哺这座城市,最后,需要补充的是,湖北、河南这些省份拒绝中科大落户自家门口,也是有原因的,毕竟那个时候,物资真的贫乏,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