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保留下来的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俘虏的大名皇室后裔。他们不惜一切的追杀朱明皇室后裔,试图将她们斩尽杀绝,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陵寝管理制度一片混乱,朱明后裔曾经有十多万规模,在经历了明末农民起义后损失了大半。
1、为什么在网上可以看见说某某人是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后裔,而很少有说是明朝皇室后裔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很简单,朱明后裔多被满清屠杀光了,朱明后裔曾经有十多万规模,在经历了明末农民起义后损失了大半。剩下的,基本都死于满清的追杀,满清是异族政权,对于入住中原是很心虚的。所以,他们不惜一切的追杀朱明皇室后裔,试图将她们斩尽杀绝,比如安昌郡王朱肃渣,战乱中逃亡浙江继续抵抗满清,结果战死。他的儿子只有几岁,被母亲带着逃到杭州杭净寺出家,试图通过做小和尚逃过满清追杀,
为了保证儿子活下去,这个王妃投水自尽,死前偷偷将藩王的印章交给儿子收藏。结果孩子毕竟是孩子,一次无意中泄露了这个印章的秘密,被杭州官府发现,于是,这个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更倒霉的是杭净寺的数百僧人和道人,均被当做窝藏朝廷钦犯,大部分被杀,少部分被充军,被满清俘虏的藩王,为了表示宽大通常不杀,养起来。
但是,潞王之流都没有可以考证的后裔,一般认为是不允许他们生育,唯一保留下来的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俘虏的大名皇室后裔。宁靖王朱术桂上吊自杀殉国,益王朱怡镐之子才七岁,康熙时期为了表示仁政,将他们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养起来,实际等于软禁。直到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康熙才宣布朱明后人无罪:“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
2、河北有个忠义村,村民全是清朝守陵人的后裔,清朝守陵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在皇帝的命令下,泰陵开始兴建。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泰宁协,此举标志着陵寝管理制度诞生,清西陵太妃衙门到守陵村的转变后来又设立了东府、西府,雍正皇帝派来了镇国公、辅国公驻守,在清西陵还设置了事务衙门,负责所有的事宜。清西陵的守陵机构包括了:内务府、礼部、工部、兵部衙门等,是一个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
比如其中的内务府衙门,主要是负责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分为大祭祀和小祭祀,大祭祀是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岁暮以及帝妃去世时间,小祭祀就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陵寝管理制度一片混乱,曾经的一些守陵大臣逃的逃跑的跑,陵寝管理机构也渐渐的消失。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个名叫尤润波的举人,主张把太妃园寝内务府(太妃衙门)改名为忠义村,不过留了原来太妃衙门西南两门的楹联:村落新城仍是当年梓里,禾麻逐植居然桃源,
远山一水无异伊颖地,耕田凿井同游西口之天。▲忠义村西营门而其他的一些机构,也渐渐的改成了满族的村落,曾经的守陵人也慢慢的成为了河北地区地道的农民,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守陵人的生活:太妃衙门下人人都是爷自从1730年泰陵修建成功,大批的满族三期八旗子弟,就被调过来看守皇家陵寝。清朝会根据官级的高低,每月给他们发放不同的俸禄,
比如说乾隆三年,官员每个月的俸禄是乾银28,000多两,每月米石4000余多石。如果官员家里面有妇人家属,还能分到一匹纱,两匹布,子女上学费用全免,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碰到一些特殊情况,上面还会有赏银,什么是特殊情况?家里面有喜事,赏银十两,丧事八两。另外正所谓一人得到鸡犬升天,除了这些当官的有赏赐之外,守陵的太监也会有,
每年到了冬季的时候,太监们都会得到素纺丝一匹,毛青布5匹,棉花4斤,记住这还是赏的,不是发的工资。当时的守陵人的生活非常好,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平时主要负责打扫一下卫生,到时间举行祭祀就行了,基本上就属于等于光吃不干,上面给的补贴还特别多,地位也比较高的差事,守陵人的生活:工资发一半,活还得照干!但是从咸丰年开始,这些人的工资就不能按时发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