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个山东人尤其是烟台威海一代的山东人在闯关东的条件上得天独厚在整个清朝的叔伯年间,闯关东的山东人保守估计超过了200万。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
1、东北有多少人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
东北三省黑吉辽,黑龙江和辽宁的山东人后代相对要少一点,辽宁省,尤其是辽西,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大约能占到现在人口的一半左右。这一点从说话的口音就可以窥见一斑,在整个东北,辽西人说话是一个异类。说话的口音很重,,每一句话的语调都向上挑,细听之下跟山东烟台威海一带口音很接近。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辽西人跟山东人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清朝封禁东北,但东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是明摆着的,
关内的老百姓在遇到三年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冒烟闯关东,以求得的一条活路。由于录陆路在山海关被清朝阻断,很多人就选择走水路,从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一带上船,渡海到达大连。然后逐渐向其他地方扩散,这就是个山东人尤其是烟台威海一代的山东人在闯关东的条件上得天独厚在整个清朝的叔伯年间,闯关东的山东人保守估计超过了200万。
2、闯关东的山东人都生活的好吗?
一一如果是现在还生活在东北黑龙江矿山的,闯关东的儿辈人们,年龄都在七十岁左右了,如今早己是退休拿退休老保金的人,我想他们的生活一定过得很好,一一闯关东拢统地说,就是走出山海关就是闯关东了。其实东北还是有区分的,辽宁,吉林,黑龙江都有东北之称,可是真正的闯关东的人,还是以黑龙江占大部分,因为那时期黑龙江有很多没有开垦的原始处女草地,还有原始森林,还有最能挣钱和生活的地方是煤矿,不用文化不用技术不用投资,就凭有体力能出力就行,所以黑龙江的煤矿都是闯关东的人群组成,
一一闯黑龙江有三种群体组成,在解放前,第一个是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人口稠密地区,人多地少,为了生存生活而自愿闯关东了。第二个是,还有部分人是被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抢夺我国煤炭资源,在关内强行抓来的劳工,加入了煤矿的关内人群,一一还有一种是1960年前后,由于当时我国连续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和偿还外债,造成了又一次的闯关东人流。
3、关于山东人闯关东,你了解多少?
关于山人闯关东,我知道我们这儿在那个年代,十家有九家人都闯过关东,有的去了在那里扎了根,有的去了二年三年就回来了,还有一些扎了根的这几年也回老家落户了,还分到了地!有的回来做生意,我们家,我公婆曾经闯关东,落户到吉林,我老公就是生在那边,我老公的三姐四姐都嫁在了那里。当时闯关东,也叫逃荒,说白了就是要饭、要活下去,在家里就会饿死,只有闯出去才可能会有一线活路,会有点希望,东北地广人希,只要能干就会找到点吃的,所以大批的山东老乡先是男人出去闯,然后托儿带女千里迢迢去东北,就象电影闯关东一样,有的人闯出了一片天地,有的人饿死在路上,
4、为什么闯关东的多是山东人?
有句古话:“富走南,穷走京,死逼梁山下关东。”关东:指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东三省这片地区,又因东三省在山海关以东,故此称为关东。清王朝把东三省视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进入。以至于在康熙、雍正、乾隆鼎盛时期,关内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了24人,而东三省则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1.7人。有的地方甚至还达不到这个平均数,
这两句关东民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形容关东的富饶一点也不为夸张。顺治、康熙年间,为了杜绝汉人“闯关东”、保护“龙兴之地”不被破坏,清政府便用柳条编了一道城墙来阻止汉人来“龙兴之地”打猎、放牧、采参......如果抓到有偷越柳边城墙者,视情节轻重,轻则发配、重则砍头,那这种措施是否能保护好“龙兴之地”吗?能保护好旗人子弟的生存空间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八旗制度:旗人除了当官和当兵外,不得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