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简称”这话是严重错误的,中原是大概念,关中是小概念,关中只是中原大概念下的一小部分,这好比中国包括河南,河南却不能代表全部中国。中原就不仅仅是存在于河南地区,语言文化上的划分最后从语言文化上也将河南看作是北方,河南是中原官话的主要使用区域,而中原官话是北方官话的代表放言之一,北到郑州、濮阳,南到南阳、信阳都是中原官话的适用范围,区别只是小片区的不同。
1、河南属于北方还是南方?
河南大部分属于北方,自古华夏文明就发源于河南,而华夏文明重要基础就是“旱地农耕文化”,河南大部分地区都种植小麦、棉花等旱地作物,只有南部极少地区种植水稻。传统地理分界线属性我国传统的南北方分界线是秦岭淮河,这两者都从河南境内穿过,所以河南准确的说法是“大部分北方,小部分南北过渡”,可能很多人认为秦岭在陕西就截止了,其实秦岭向东南延续经过伏牛山以后,一直可到达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这期间穿越河南信阳、南阳等城市,所以我们看到在河南大部干旱的情况下,南部降雨略高。
淮河分界线属性另外,淮河流域虽然不像秦岭那样分界明显,但其实以淮河作为分界线,更多是将淮河看作是一个带状区域,而不是条形线段,所以说河南南部也可以是看作是“南北过渡”区域,既有北方文化,又有南方气候,从这一点来看,河南应该算作是北方省份,就与江苏算作南方省份情况是一样的,只不过两者刚好相反。河南与黄河流域除了从南北方地理分界线上来区分河南以外,当前之所以将河南看作北方,其实也与黄河有关,黄河流域是我国传统上的北方,比如24节气就是发源于黄河流域,
而黄河干流从河南北部穿过,所以传统上人们也将河南省看成是黄河周边省份,虽然南部有淮河,但还是被人们认作是北方。语言文化上的划分最后从语言文化上也将河南看作是北方,河南是中原官话的主要使用区域,而中原官话是北方官话的代表放言之一,北到郑州、濮阳,南到南阳、信阳都是中原官话的适用范围,区别只是小片区的不同,
2、中原本来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简称,为什么现在中原变成了河南?
首先这个命题本来就是个伪命题,是偷梁换柱的概念。中原这个概念在古时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域概念,没有具体的范围与界限,它即不是专指河南,也不是专指关中,它是一个笼统的地域、文化概念,大致范围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指黄河文明圈,即商朝周朝文化区域范围内,首先“中原”刚开始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中原”一词刚开始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个地方,而是指原野的中间,“中原逐鹿”这个成浯也是指追逐原野上的鹿。
商朝时期为区分自己与周边民族,把四周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后来周朝继承了这一理念,并通过礼法对这一理念进一步强化,认为周朝统治区域内(含各诸侯国)是天下之中,四周则是蛮夷。后来“中原”概念又拓展到文化领域,认为周文明发达,周人举姿有礼,作事有规矩,住的是城池,而且有文字,懂得耻辱,而周以外的四周部落则是未开化的野人,没有文字,茹毛饮血,不知羞耻,住的是帐篷,父母子女不分。
所以为了区分这种文明与野蛮,周人就把周文明称为中原文明,而四周则称为蛮夷,“中原”作为地域概念在古时候覆盖范围非常广,而且形成也较为漫长。原来是指以河洛盆地为中心的商朝统治区域,后来是周朝统冶区域,包括整个河南、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西北部,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与分母的关系。
这个时期区别于中原地区的国家主要是楚国、吴国、越国等长江流域的国家,因此楚国“不服周”,一直向北扩展,占领了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最后加入到中原国家的行列,吴国、越国强盛后也开始参与中原争霸。西方的秦国就更不用说了,秦穆公就开始参与中原争霸,到了汉代“中原”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泛指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北部等广大地区。
区别于中原地区的是江南地区、川蜀地区、西域地区、漠北地区等,淮河以南统称江南,四川盆地为川蜀,甘肃嘉峪关以西为西域、长城以北为漠北。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概念是在东晋以后西晋灭亡后,汉人衣冠南渡,司马睿在王、谢等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登基称帝成立东晋,汉人在回忆追思在北方故乡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等大量含的“中原”的词汇,这此词汇广泛出现在晋朝的书藉内,倾注了人们心中的中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