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以前,洛阳地区和洛阳市并存,洛阳地区行署作为河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豫西的十四县、两个县级市(三门峡和义马),洛阳市政府管辖五个城市区和郊区共六个县级行政区划。一直到1983年,洛阳地区撤销,这时,偃师县才正式并入了现在的洛阳市,洛阳现在宣传的所谓十三朝古都,甚至是九朝古都,在1983年以前都是不能成立的,原因就是自古以来,偃师县都不归洛阳县(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市)管。
1、1983年以前,偃师是否归洛阳管?
这个问题问得好。洛阳现在宣传的所谓十三朝古都,甚至是九朝古都,在1983年以前都是不能成立的,原因就是自古以来,偃师县都不归洛阳县(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市)管,1983年以前,偃师县是上级单位是洛阳地区。而洛阳地区和现在的洛阳市是平级单位,也就是说,在1983年以前,现在的洛阳市管不到偃师县。时间再往前到清朝,洛阳地区在清朝的时候叫河南府,而洛阳市在清朝的时候是洛阳县,
洛阳县、偃师县,缑氏县、登封县都是河南府下辖的县,是平级关系,更能说清楚洛阳县和偃师县是互不隶属的。最后再捋一下脉络,现在的洛阳市的历史传承是从洛阳县发展到洛阳市。而偃师县的上级单位洛阳地区的历史传承是从河南府发展成为洛阳地区,所以,洛阳市和偃师县一直是互不隶属的。一直到1983年,洛阳地区撤销,这时,偃师县才正式并入了现在的洛阳市,
2、假如洛阳,三门峡,济源能合并成立大洛阳,那在河南将会怎么样?
感谢邀请,首先我觉着这三个地市不会合并,其次即使合并在河南也是位居第二位,与现在洛阳在河南省内的地位相差无几。在经济上,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三门峡和济源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即便加上洛阳也很难撼动现在省会郑州的地位,并且合并后的大洛阳在交通和政策上与郑州相比不具有优势,在将来的发展则多更多的依靠洛阳工业基础,交通的不方便也就促使洛阳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非常有限。
而现在三门峡打造豫晋陕金三角的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济源打造旅游宜居小城的目标也很鲜明且人均GDP在河南排第二位,这些都暂时无法与洛阳产生联动作用,所以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的发展点来看,还是从建立大经济都市看,合并在河南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在发展政策上,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任务,但带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牺牲当地的发展特色。
三门峡位于三省交界处,在工业基础方面相对薄弱,但对于联系三省的贸易往来,发展本地农牧业具有优势,而济源自从在焦作分离开来,发展成果日益显著,旅游资源丰富,使得人均GDP位居省内第二,使当地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在建国初期因历史原因就是分大区管理,后来局势稳定后就做小做细进行拆分,现在的发展政策还是依据本地特色精准发展,济源的分离就是例子,如果在资源不能更合理的利用和分配下,一味地合并则更难加强对周边的管理,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在经济上也不能真正做大做强。
3、洛阳和三门峡原本是一家人,1986年,为何会出现两市分家?
我是亲历者,一九八六年以前,洛阳地区和洛阳市并存,洛阳地区行署作为河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豫西的十四县、两个县级市(三门峡和义马),洛阳市政府管辖五个城市区和郊区共六个县级行政区划。实际上,一九七二年洛阳市曾短暂管辖过孟津具,后在一九八六年前又管辖过孟津县,新安县和偃师县(当时还不是市),到了一九八六年,上边提出市带县来发展工业,遂将原洛阳地区所辖六个县又分给洛阳市管辖,原临汝县(现汝州市)划给平顶山市管辖,三门峡市升格地级市,辖灵宝,渑池,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卢氏四县和县级义马市,原洛阳地区主要机构迁往三门峡,组成新的地级三门峡市政府办公机构,原县级三门峡市机构改为湖滨区政府办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