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同书体,用不同类型的毛笔,能让书者,得心应手。老先生写的是晏几道的一句词,却以条幅〈或者说对联〉的形式书写,感觉很怪,少见,据考古出土的资料实证,最早出土的毛笔是,从作品来看,老先生的笔性很熟,对毛笔的把控能力较强,也能形成矛盾的对比,写毛笔字不能只保持毛笔的一面来书写。
1、写毛笔字保持毛笔的一面写吗?
笔者先亮明观点:写毛笔字不能只保持毛笔的一面来书写。学习书法,用毛笔蘸墨在纸上运行留下的线条和轮廓就是汉字的基本笔画,书者在写字时,毛笔的笔锋始终是处在不断更换角度的过程中,有藏锋、逆锋、露锋、中锋、侧锋等笔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书写当中通过腕力控制笔锋、调整笔锋,写出合理满意的笔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说说怎么运用笔锋,让笔锋“听话”,
首先要学会中锋用笔,这是基本。书法要求线条扎实,要“力透纸背”,线条入纸,力在线中,给人的感觉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这就要求书者笔力强和速度快。其次要讲究提按之法,提笔与按笔,是使笔锋作上下动作的两种相对的笔法。提,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敛合,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圆锥状,笔尖与纸的接触面小,按,是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大。
另外,提笔、按笔都是垂直动作,这种动作是与笔画书写的水平动作同步进行的,最后,书者要学会及时调锋。在书写过程中笔锋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就会扭曲了线条的质量写不出好的字体,为了更好的调锋,我们在书写时要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随时调整笔锋的运行轨迹;要加强笔锋的力量感,通过提按使转,来体现出线条的迟涩、徐疾、燥润,以求字体的美感。
此外,在书写过程中,我们通过手腕、手指、手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领锋毫,通过笔锋入纸、转锋、逆锋、行笔、顿笔、回锋、收笔这一系列动作来完成一个字体。“永字八法”是最好的练习模板,即点、竖、横、撇、捺、弯、钩、提(挑)八个书法笔画,同时,不同的书体,书写的笔锋也不一样,隶书有“蚕头燕尾”,楷书有“永字八法”,行书的“点画呼应”,草书的“连筋带骨”等。
2、写汉简用什么毛笔最佳?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写不同书体,用不同类型的毛笔,能让书者,得心应手。当然,笔墨纸相发,更能使书者心手双畅,反之,笔滞墨衰,混沌一片。假如书圣转世,令其长峰羊毫和红星生宣纸,复写“兰亭序”,估计书圣也只有望笔兴叹,汉人写简牍也如此,笔墨务必相适。据出土的简牍资料看,汉人多数简牍尺寸在长20厘米~35厘米,宽在0.6厘米~1.00厘米之间;极少数木简尺寸,宽在1厘米~3厘米之间,长多在20厘米~30厘米;如此小的竹简上书写()字径多在0.2~0.4厘米),其毛笔应该很小,细尖健才行,
据考古出土的资料实证,最早出土的毛笔是: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毛笔,及湖南长沙出土战国楚笔。二者出土之笔,笔锋出锋都在2.5厘米以内,且笔尖瘦尖健,且都是紫毫笔,资料记载,羊毫笔最早在南宋出现,普遍使用则要推到明朝。故此,断定汉人书写简牍,均使用狼毫无疑,古人言善书者不择笔,不是不择笔,相反必定择笔,而且根据字的大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笔。
不择笔的本意应该是“心中笔”,是书者已有高超驾驭笔的能力,后方笔手两忘,心手双畅,关键是“善书”者,古今不同,书写材料不同,笔墨不同。书写方式和姿势不同,汉人写竹木简,左手执简,凌空而书;今人写纸,抚岸而书,汉人多小字,今人多大字,再高明的书家,也无法还原古法。然,我们可借古书今,假古为我所用,方为善学、善书者,也是学书的最终目的,
3、成都一位叫严汉渠的退休老先生写的毛笔字,大家帮忙看一下水平如何?
从作品来看,老先生的笔性很熟,对毛笔的把控能力较强,也能形成矛盾的对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内容与形式,老先生写的是晏几道的一句词,却以条幅〈或者说对联〉的形式书写,感觉很怪,少见,个人觉得如果以斗方的形式应该较好。以条幅也可以,但两行字数不能相等,第一行多几个字会较好,二是落款问题较大,晏几道三字突兀,且几字用了简体,犯了繁简混用之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