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的《赏牡丹》诗冠盖群芳,诗人以牡丹比美于芍药,芍药“妖”艳妩媚而无格调,比德于荷花,“净”洁清高而缺情趣,惟雍容牡丹倾国倾城。“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全唐诗》中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有130余首之多。
1、哪里可以欣赏到牡丹?
谷雨是一束国色天香的牡丹花“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谷雨前后盛开,也被称为“谷雨花”,《爱莲说》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全唐诗》中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有130余首之多。“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的《赏牡丹》诗冠盖群芳,诗人以牡丹比美于芍药,芍药“妖”艳妩媚而无格调,比德于荷花,“净”洁清高而缺情趣,惟雍容牡丹倾国倾城。
武则天与牡丹花一段千古传奇牡丹与武则天有一段掌故千古流传,明人冯梦龙在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中描写,武则天隆冬欲游上苑,专旨宣诏:“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一夜尽放,唯牡丹违命,武则天怒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岂料,牡丹得洛阳水土滋润,居然“百般红紫斗芳菲”,被尊为“百花之王”、“花中君子”,
慈禧太后“钦定”牡丹花为国花宋元明清皇家皆有赏牡丹之习俗,慈禧认为牡丹雍容华贵,将牡丹钦定为“国花”,传懿旨于颐和园修筑“国花之台”。国人栽培、宠赏牡丹,始于隋,盛于唐,尤昌于宋,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图片来自网络)欢迎文友评论互动,共同学习,
2、成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成都,这个被称为最“安逸”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地处盆地天府的膏腴之地,深处祖国腹地,这里的人们最会过日子,享受生活。在近代中国这个纷扰的时代,天府之国的生活也同样安逸、闲适,但是在这些“安逸”的表面下也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也有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下面这些历史印记就是生动的反映:《搬家“背子”》旧社会成都搬家要请“背子”,
何谓“背子”?就是帮忙背家俱的人。人们要搬家了,就得先找“背子”来家里,看过每件家俱,如大立柜呀、连二柜呀、神龛柜等等,大的背,小零小碎、坛坛罐罐就挑,价钱讲好,他就用粗绳将重物每件捆好背在背上,手里拿着一根俗称“打杵子”的木棍,木棍上面钉个四方木板,累了、就坐在木板上歇气。就这样一趟趟地背,真有一股子愚公移山的劲头,
尤其难能的是他们背上那座“山”一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箱笼架柜组成的“家俱山”,绑扎组合得那么好,远远看去,几乎不见人,只看见家俱在走路似的。有这功夫的人,今天怕已不多见了!《卖火者》旧成都冷天出现在街头的一种专为穷人服务的营生,穷人吃不饱,穿不暖,白天干体力劳动倒还不感到冷。到晚上活干完了,没有棉衣穿,冷得实在难熬,
这时候,就有卖火者在街边摆开了生意。一口大铁锅,锅底盛着引燃的木炭或柴渣渣,其上盖着锯末子,旁边一盆热草灰,有买主提着烘笼来买火时,卖火者先舀上红木炭,然后再舀热草灰,将烘笼按得紧紧的,每瓢多少钱,她心中有数。这种买卖在成都人口中叫“撮火”,数九寒天,穷人们纷纷手提烘笼来撮火,生意很兴旺。由于取费低廉,穷人们提着热烘笼,热乎乎上床偎着它一觉睡到明天,
《寄宿舍》旧时成都很闭塞,公寓很少而且全是有钱有势的人包了的,一般穷苦群众绝对住不起。于是,就有人别出心裁,开办寄宿舍来方便劳苦人民,寄宿舍很简单,只不过将房主自己的住房,腾出一二间,摆上几张小床,门口挂个纸灯笼,写上“张记”、“王记”寄宿舍,这样就有人来住宿了。当时成都的君平街、小南街、包家巷那一带就有不少这样的寄宿舍,
这种寄宿舍既方便开店人,也方便来往旅客,特别是外地来成都读书而又不愿受住校约束的大中学生,他们一群一伙地成了寄宿舍的主要房客。《牙牙饭》牙牙饭是用一大铁锅煮的米饭,水少米多,水干后,放在灶上用微火闷着,然后再切成一牙一牙地卖,所以叫牙牙饭,这饭硬如铁粒,吃了很经饱,因此很多劳动人民去吃,为了适应这些顾客的口味和经济能力,牙牙饭的菜肴多是些价廉物美的大众化家常味,如各色泡菜、豆腐乳、豆花、豆芽、豆汤以及应时蔬菜等素菜,荤菜不多,不外猪杂、肥大块熬锅肉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