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邦助,是你和人之间对等关系,送礼多少一是根据所在地民俗底数,二是参考人家上次人家送你礼多少、还礼略高。回到问题中,也就是说题主当初同事结婚随礼600元而且人也到场了,按照他的心理预期,同事应该至少回礼600元,可是,这位同事不但没有到场而且也没有随礼,这就有点令人不快了。
感情一般般的同事就封200元,有点深入交情的可以封500-600元,如果双方都是很好的同事又是很好朋友,而且在生活上经常彼此来往的朋友就封1000元这样。其实以上标准只是对于普通生活圈朋友参考,具体封多少还是看每个人情况和生活交情来决定,以上三种情况有可能低于,也有可能是高于,但是无论那种情况我们应该感谢众多朋友的参观,感谢生命中每个到场的兄弟姐妹们还有众多的朋友同事们,
2、帮助过自己的朋友,结婚随多少礼金合适?
其实邦助和送礼原本应是两回事,两者有共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不能全混为一谈。“礼者、敬人也”,礼是表达对人的敬重,他和喜庆活动中礼仪,仪式是一路的,“长短是个棍,大小是个礼”!邦助、是人与人之间有困难时的一种实质的邦助,今天我有困难你邦我,明天你有困难我邦你,投挑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讲的是报答,不是敬重,也不是礼仪,
那么为啥常人又多分不太清而联系在一起了呢?帮助和送礼,有相同的地方。邦助是“投桃报李”,你邦了我我回报你;送礼是“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礼还一礼;在这点来说是相同的,送礼和邦助同样受情感支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邦助是你邦助了我,我邦助你,,回报你以感激之情,送礼多是亲戚朋友关系,或者是对方的行为曾感动过你,你选择以送礼形式作为报答。
但邦助和送礼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相互邦助,是你和人之间对等关系,送礼多少一是根据所在地民俗底数,二是参考人家上次人家送你礼多少、还礼略高。送礼牽涉到当地社会风气民俗,你与人的亲疏排序关系,送礼分亲礼和朋礼,亲礼又分亲疏多少礼金不一,朋礼分关系同档次区别不宜太格外‘。你因朋友邦助过你,心存感激、选择以送礼形式予以报答,但关系还是朋友关系,不是亲戚,送礼还是朋礼数,如果你觉得应多送以明心意,可比一般朋礼高点,但也不要太格外,
3、同事结婚随了600元的礼,自己结婚时对方却没随礼,该不该讨要?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送出去的礼还是不应该再讨要回来的。我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生活在社会中,人情礼俗在所难免,个人认为,随礼这种事情不能太计较得失,既然送出去了那就是关系还行,如果关系不好,那也没必要非得随礼吧,随礼这种事情,在一般情况下的确是一来一往,而且往往还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后来者居上”,红白喜事都有先后,一般后面送礼的人都会参照之前送礼者的礼金数目回礼,核心就是只多不少,当然,如果时间相隔不长或者关系一般也能还一样的礼。
回到问题中,也就是说题主当初同事结婚随礼600元而且人也到场了,按照他的心理预期,同事应该至少回礼600元,可是,这位同事不但没有到场而且也没有随礼,这就有点令人不快了,那么,这就意味着两层意思,一层是题主把对方当成了朋友,对方却没有把题主当成朋友。另一层意思则是对方有可能喜欢占便宜,这个不能单方面判断,要看看他是不是只对题主一个人如此做的,
当然,无论是哪层意思,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对方不是题主值得交往的朋友。接下来,题主就可以做出选择了,一种是上门把钱要回来,那样恐怕会有人笑话你,毕竟,600元钱真不是什么大事,这样显得你气量太小,不建议尝试,另一种则是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心里和对方划清界线,今后不要深交,毕竟,600块认清一个人还是很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