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计造像32龛138尊,其中南石四壁造像18龛66尊,北石三面造像14龛72尊,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造像是什么,摩崖造像意为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头上刻划出的造像,甚至有的道教神像和佛像造在一起,如北魏始光元年造的佛道像,左为道像,右为佛像摩崖造像是什么,摩崖造像意为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头上刻划出的造像。
摩崖造像意为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头上刻划出的造像。佛沟摩崖造像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乡寺门村东南8公里处香山山腰。此处为桐柏山余脉,当地群众谓之佛沟。凿于唐代。造像分别雕刻在山上两块天然巨石上,两石相距0.2米,南石高2.6米,宽2.7米,厚1.5米;北石高3.1米,宽3.3米,厚2.5米。总计造像32龛138尊,其中南石四壁造像18龛66尊,北石三面造像14龛72尊。最大佛像高1.4米,最小仅高0.2米。主要内容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12罗汉像,12臂观音等。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雕刻细腻,技法娴熟。其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原建有香山寺。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道教造像的历史起源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仅有神位或壁画。《老子想尔注》云:“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象也,但可以认其诫,不可见知也,”《陶隐居内传》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佛堂有像,道堂无像”。道教供奉神像大约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隋书·经籍志》云: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于代都东南起坛宇,……刻天尊及诸仙像而供养焉”。又,陈国符所著《道藏源流考》附录二《道教形像考原》中有:“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凭衣食。宋陆修静亦为此形’,是宋代道教,已有形像。”可见刘宋陆修静时代,道教已开始有造像活动,保存至今的魏晋至隋代的早期道教造像约有。数十尊,以石刻像为主,此时道教造像在技巧和风格上均受到佛教造像的很大影响,例如神像背后有舟形背光,双手合十等。甚至有的道教神像和佛像造在一起,如北魏始光元年造的佛道像,左为道像,右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