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峡是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在八里胡同中段北岸,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逢石河从崇山峻岭中穿越而过,在清河口处流入黄河,水流源头在王屋山风景区阳台宫前,水流至下冶乡跳崖入谷,九曲十八弯,蜿蜒入黄河,小浪底大坝截流,使黄河水回流130公里,在王屋山下与黄河南岸之间形成了平均宽约2公里的河道。
1、靖远的黄河三峡,指的是哪三峡?各有什么特点?
黄河三峡是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小浪底大坝截流,使黄河水回流130公里,在王屋山下与黄河南岸之间形成了平均宽约2公里的河道,小浪底下闸蓄水后,从小浪底到三门峡270余平方公里的浩渺水域内出现了中国北方罕见的千岛湖,形成了壮丽无比的黄河三峡:大峪峡、龙凤峡和孤山峡。大峪峡紧依小浪底水库坝区,相传原名“大禹峡”,为大禹率众治水时的栖居地,
同时还有王莽撵刘秀的故事。这里河道宽阔,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水面上有各种水鸟飞翔嬉戏,各式游船随风游弋,沿途可以看到畛湖和竹峪、关阳、长泉等历史古渡。竹峪依山傍水,历史上当地人常通过这里把花生、柿饼、木耳等物运往开封、山东、天津,换回丝绸、茶叶和瓷器,当时这里已相当繁华,如今,沿岸的居民已经搬迁,但他们的窑洞还鳞次栉比地坐落在岸上。
关阳位于竹峪上游,因古时商船长途跋涉后在此“绾船休养”而得名,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30万陈谢大军强渡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长泉以西是秀丽迷人的龙凤峡,水流源头在王屋山风景区阳台宫前,水流至下冶乡跳崖入谷,九曲十八弯,蜿蜒入黄河。峡谷长10公里,犹如长龙盘曲,和峡内的凤凰坡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龙凤呈祥图,龙凤峡因此而得名,
乘舟而进,可以登“情侣岛”,坐“相思石”,依“同心树”,诉往昔情。,依次还有皇冠岛、鞭打石、姊妹峰、兄弟岗、莲花石、骆驼峰、香炉山、灵龟石、五亩潭、落雁潭等,都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与龙凤峡的缠绵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与它西接的黄河八里胡同的豪迈,万里黄河浩浩荡荡地穿越邙山低矮的丘陵之后,又与层峦叠嶂的王屋山相撞,以雷霆万钧之力劈山而过,从陡峻的荆紫山、陶山中夺路而出,形成了万里黄河最后的也是黄河中下游最壮观的一峡——“八里胡同”。
八里胡同史称“京畿第一峡”、“万里黄河第一峡”,它峭壁如削,拔地擎天,首尾相顾,雄浑壮观的气势使它拥有“黄河之门”的美誉,还孕育了丰富的黄河文化:北岸的夫子堂、赵匡胤马褂、皇漕运古栈道、唐宋摩崖石刻、毛田古渡,南岸的九磴莲花转、鲧山禹斧民谣唱道:“九磴莲花转,转转有一罐,谁能得到这一罐,能治九州十八县。
”九磴莲花转指的是八里胡同里的一座大山,它九磴九级,次第升高,又有九道山梁若即若离、东西延伸,从岸上望之,如出水芙蓉、盛开的莲花。那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说鲧从天帝那里偷来神土,在王屋山与青要山之间堵塞洪水,后来大禹继承父业,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这里便出现了八里长峡。
民间传说九證莲花转是大禹用巨斧劈成的,故称“鲧山禹斧”,千百年来,无人能够破解九磴莲花转这首民谣的确切含义。近年来,有人考证,说它的意思是“治水者治天下”,黄河文化其实就是治水文化。九磴莲花转周围处处可见鲧禹治水的遗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老禹洼”是他曾经驻留过的地方。八角神仙洞四通八达,大禹治水时曾邀各路神仙在此商讨对策,
八角山对岸半山坡上的“张公背张婆”,说的是年老的张公每天都要背着身残志坚的妻子帮助大禹治水。/V角山东边的“天门”,从山的南面可以望到山的北面,人称“隔山望水传说大禹治水有神龙相助,天门便是神龙留下的仙迹,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八里胡同的鲧山上留下了“兆碑”作为纪念,希望天下从此太平。八里胡同上游塔林山的“文塔”、“武塔”分别是鲧禹治水的纪念塔,
鲧禹治水,有堵有疏,方法不同、效果各异,但都反映了先人对治理黄河的艰辛探索。因“文”与“武”、“堵”与“疏”均有对立之意,所以“文塔”、“武塔”便是告诫世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八里胡同中段北岸,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逢石河从崇山峻岭中穿越而过,在清河口处流入黄河,逢石河穿越的这条峡谷叫“孤山峡”,峡中的大石牛惟妙惟肖,相传为大宋皇帝赵匡胤的发迹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