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提出“中部崛起计划”,范围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为6省,设有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进行协调规划。这些省份地处内陆腹地。
跟其相对的是西部、东部和东北——这四大块组成了我国的四大经济地理区域。它们是空间概念,但提出过程、阶段不同,1985年诞生了“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2004年提出“振兴东北”“中部崛起”。
六大局和六大区
解政前,中共下属设立了六个地方局,分别是华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
建政初期,中国的地理大区按照方位对省级行政区进行分区,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各个大区设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是一级地方政府,分别管辖若干省级行政单位。1952年,六大行政区改设行政委员会,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监督地方政府,本身不再是一级地方政权。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1954年6月,撤销六大行政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地区改由中央直辖,但影响依然深远。
建政以后的行政区划几经更迭,部分省级行政区早已撤销、合并,如1952年撤销的平原省、察哈尔省等(察哈尔、热河、绥远和西康省,为什么消失了 ?);又有新的省级行政区成立,如1988年新成立的海南省。
中国六大行政区
故以下仅列出1953年的全国行政区划:
华北区:北平市、天津市、河北省、察哈尔省、山西省、绥远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区:沈阳市、旅大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长春市、哈尔滨市、辽东省、辽西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龙江省、热河省;
西北区:西安市、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
华东区:上海市、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
中南区:武汉市、广州市、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包括海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南区:重庆市、四川省(包括重庆)、贵州省、云南省、西康省、西藏地方、昌都地区。
现中南地区拆分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把中南地区中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称为华中,把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澳门和香港称为华南,这种提法是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气象地理区划的普遍划分。
而今,中国按地理区位一共被分成七个地区,分别是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南、西北、东北。
七大地理区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传统上中国一直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七个区域,沈阳、北京、西安、上海、武汉、成都、西安分别是七大区的区域中心。
六大区决定了身份证号和电话区号
这个大区划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最明显的是身份证号和电话区号。
我国身份证号码的开头数字,分别为1、2、3、4、5、6,代表的就是这6个大区,分别代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第二个数字则对应大区下的某个省级行政区,比如北京身份证开头两位11,即华北大区编号为1的省份;上海的31,代表的是华东大区编号为1的省份,以此类推。
华北:北京11、天津12、河北13、山西14、内蒙15;
东北:辽宁21、吉林22、黑龙江23;
华东:上海31、江苏32、浙江33、安徽34、福建35、江西36、山东37;
中南:河南41、湖北42、湖南43、广东44、广西45、海南46;
西南:重庆50、四川51、贵州52、云南53、西藏54
西北:陕西61、甘肃62、青海63、宁夏64、新疆65
另一个影响颇深的是电话区号。
六大区原来各自的机关局分别设在北京、沈阳、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担任各个区域的交换中心,如华北区北京交换中心为23(注,后来给了新成立的直辖市重庆),省会分中心分别以3开头,如石家庄311、太原351、郑州371(注,电话局分区与行政大区略有区别,这里河南属华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