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参观黄埔军校时,正值陈赓大将诞辰110周年。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也称之为“黄埔军校”,如果简单以合办的前六期来定义黄埔军校,未免太狭隘,黄埔军校培养了许多在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1、广州的黄埔军校怎么样?
不同意上面的答案。黄埔是革命的黄埔!是抗日的黄埔!不管前六期,还是迁台前的后几十期,本质上是革命的,是抗日的!如果简单以合办的前六期来定义黄埔军校,未免太狭隘!站立于国家、民族的高度:黄埔军校师为国家的独立,为民族的存亡所作出的牺牲是无可否认的。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黄埔师生牺牲了二十七万左右,几乎等同于一个南京大屠杀!试问:谁可以否认他们!,
2、到广州,参看黄埔军校旅游如何走?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宿舍。位于现在的广州黄埔区军校路170号大院,据广州高铁站约35公里(乘坐地铁5号线-S10航线可到达),据白云机场约70公里(乘坐地铁3号北延线-3号线-5号线-S10航线可到达,打车需150元左右),黄埔军校(即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也称之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如今的黄埔军校,已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校门前牌坊上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进门后的院子里左右各有一间卫兵室。
据史料载,当年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曾有一副这样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军校大门内正面是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创建初期,孙中山任总理,为最高领导人、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总理室,是校总理孙中山办公及小憩的地方。校长室,为校长蒋中正办公和小憩的地方。校本部办公厅,因后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建立了分校,故将黄埔军校成为校本部。教练部,专司学生训育、教练、射击、技术、演习、校阅等计划实施和考核事宜。学生宿舍,如此简陋的宿舍,也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住在这里,其余学生只能居住在临时搭建的芦苇棚子里,睡的是竹子担起的床铺。
太平桶,建校初期,校内没有自来水,管理部每日雇请四五十位挑夫从江边担水倒入大木桶内,以供使用。由于同时可作消防水用,故称之为“太平桶”,每一进房前都配备了几只这样的大木桶,我们参观黄埔军校时,正值陈赓大将诞辰11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陈赓大将的生平展览,陈赓大将当年曾和蒋先云、贺衷寒一同被称为“黄埔三杰”,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
他也是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亲自创建了新中国的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即后来的哈军工),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兼政委。黄埔军校培养了许多在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十大元帅中也有数人出自于此,如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徐向前(黄埔一期学员)、林彪(四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