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邯郸之战,李牧为何不救邯郸?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秦军攻赵围攻邯郸,李牧不但不救邯郸,而且结束于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也不见李牧出现,赵孝成王派了没有单独领兵经历的赵括去长平取代了名将廉颇。邯郸之战,在长平之战损失了40余万精锐主力的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赵胜派往魏国求援的使者这个使者返回赵国的半路上又碰到再次派出的使者,
别意淫邯郸之战期间李牧率领大军在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秦军就在首都城下,是秦军威胁大还是匈奴威胁大?救援邯郸就是在保全赵国,赵国既然能派使者去魏国求救,还能派毛遂等说客去游说楚国出兵救赵,难道就不能派人去调李牧率军来增援邯郸?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内地缺乏训练组织的唐军战斗力太渣抵挡不住以战力凶悍的边兵为骨干的安史叛军,朝廷也调了别处的边兵来打叛军,致使边境守备空虚,吐蕃趁机侵占了唐朝的大片疆土。
3、邯郸之战推迟秦统一30年,你赞成吗?
个人不赞成这个说法,邯郸之战对秦国并没有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伤亡30万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对于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受的损失,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我们可以结合此战前后秦国的表现来加以分析。我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全歼赵军主力45万人,但秦军自身也损失惨重,当事人白起曾在两年后说:“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伤过半,国内空”,当时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拒绝秦昭襄王让自己去邯郸前线替代王陵,
结合当时的情形推测,他的这一论断可信度颇高,毕竟这是与国君之间的交流,不可能信口开河。而据史学界的一致估算,长平之战中秦军能将赵军包围,加上后来秦王征调了15岁以上的男子悉数赶赴前线,当时秦军的总数量应该不下于六十万;按照这一概念,那秦国在长平受伤、丧命的应接近30万?我们打个对折,就当15万好了,而在公元前259年底发起的邯郸之战中,对于秦军的处境,各类史料记载如下:《资治通鉴》中说到,“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将二万人降赵”,主将王龁率领秦军主力撤退,偏将郑安平(范雎的亲信)率2万人投降;《史记·秦本纪》则更详细:“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