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公交车,在全国其它城市,老年人是公交车里的绝大部分乘客,而深圳几乎是看不到的。如果你是老年人,在深圳生活,肯定是帮助在那里工作的子女们带孩子的,我认为仅仅是“临时居民”,通过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证实了改革开放才是发展经济正确的思路,也验证了前人的眼光,证明改革开放是何其伟大的举措......直到70年代快要结束的前几个月都没有深圳这个名字的,它的前身叫惠阳地区宝安县。
1、深圳是怎么来的?
深圳,一座蜚声海外的世界一线城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典范,也验证了前人的眼光,证明改革开放是何其伟大的举措......直到70年代快要结束的前几个月都没有深圳这个名字的,它的前身叫惠阳地区宝安县。在叫深圳之前的1979年,它的人口才31万人,像所有当时内地的村子一样的保守、贫穷与落后。
31万居民全部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山村农民或出海的渔民......从1842年8月的《南京条约》到1898年6月间再次签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将大清国广东新安县划界为治,原来的新安县划出一部份成了如今的香港,另外的部份将近2000km²则在10多年后改称为宝安县。1842年8月29日签定的《南京条约》关于香港割让的条款,了解一下,
一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于是本是同根生的宝安县注定了和日后的香港毗邻。时代在向前走,两兄弟由于不同归属和治理方式,导致两地发展出现巨大的差异,彼时的香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同胞兄弟宝安县却依旧为三餐而挣扎。
从50年初到80年代初,将近30年间由宝安县翻越边境偷入香港的民众约数十万......时间来到70年末,国家下定决心大搞经济建设,于是1978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定下改革开放的调子,随后就是那首著名的歌所唱的那样: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之后就是一连串的历史事件:1978年1月,国务院成立工作组调查研究建立宝安县外贸基地问题。
同年5月调查组考查了香港之后,建议把宝安、珠海建成商品出口基地;1978年10月广东省决定将宝安县设为地级宝安市,做为商品外贸出口基地,1979年1月23日由宝安市改称深圳市,同年3月5日中央同意设深圳市。从此宝安县走入历史,由深圳市开启新的篇章!1979年4月深圳划出原二线关内地区试办成出口特区,1980年8月26日国家正式设立深圳市为经济特区!1981年深圳提升为为副省级城市,1988年10月成为计划单列市!此后深圳是一天一个样,各种基建工程,各种投资项目纷至沓来,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中国市场,境外/国外资资源源不断的进入,一时间到处都是工地。1978年原宝安县不到2亿元GDP,到了1988年,10年间翻了45翻将近90亿,通过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证实了改革开放才是发展经济正确的思路。此后中央将发展经济,扩大改革开放做为首要任务......1984年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了解一下,
另外深圳的成功有其历史性和必然性,一个13亿人的市场,只要肯打开国门做生意,没有人能拒绝如此庞大的一个市场。在选择开放地点上,挨着香港的宝安县则成了最佳地点,有陆路,有水路,还有铁路。其余任何试点均没有这样的优势,要政策有政策,要人力有人力,要土地有土地,要优惠有优惠。天时地利人和占全了,深圳不成功没天理了,
2、老人来深圳投靠子女,如何才能真正的“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几乎是年轻人天下,它不像全国许多城市那样,满目都是老年人居多。而深圳,恰恰相反,年轻人是城市居民的主体,任何情况下,很难看到老年人的身影,特别是公交车,在全国其它城市,老年人是公交车里的绝大部分乘客,而深圳几乎是看不到的,偶尔在深圳的公园里,会看见个别老年人带着孙子孙女,如果你是老年人,在深圳生活,肯定是帮助在那里工作的子女们带孩子的,我认为仅仅是“临时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