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是,上海人对于中国国内上海以外的外地人还是有一些文化意义上的排斥,他们甚至看不起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这样肯定有很多人一定指出质疑,作为对外开放的先锋,上海和上海人怎么可能是排外的呢,尽管一些人因为生活需要,日常语言以上海话或普通话为主,只要父母的其中一方是广东人的,多少会听一点粤语。
1、上海人是怎样看待江苏人的?
我无锡人。从2000年到2005年公司派驻上海负责本公司家电售后,接触到千家万户的上海客户,听说我是无锡人,亲近感顿时爆棚,他们说阿拉上海称呼除了苏锡常其他都是外地人,有次我上门服务,那天我正好牙疼,客户问我咋回事,我说牙疼,她说你老家哪里,当她得知我是无锡人后说:明天你到徐汇中心医院牙科来找我,第二天就去,一共去了两次,把我蛀空的牙全部补好,我说多少费用,她说我已经付了,我说这怎么可以,她说我也是祖籍也是无锡人,
2、在你眼中,上海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人?
这个标题还是那么地吸引我。作为一个观察中国社会的外国人,我始终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地大人多,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样性,外人绝不能以一个角度和标准来分析和讨论“一个中国”,我大约7年前在日本出版过一本书叫《脱・中国论》(日经BP社),想表达的意思不是像一些日本人想象中的“日本要脱离中国(市场)”,而是“日本人了解中国社会、民族、市场等时候不应该从‘中国’、‘中国人’等单一的角度和标准去分析和讨论,而应该把中国天生或后生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考虑进去”。
站在这样一个本人始终贯彻的立场,去关注和剖析“上海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还是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命题和过程,不过,每当听到一些中国人主张说“我们江苏人XX!”;“你们北京人YY!”;“他们东北人ZZ!“等说法,我也难免产生反感和怀疑,因为,上海人、北京人、东北人当中或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断章取义、以点概面、以面盖点是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人物、世界等时候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以上作为我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下面,我想表达纯属于我个人的,本着本人相当有限的接触和观察的,对于上海人的看法,一,务实。上海人做事很务实,不会轻易地出卖自己的利益,但在大的局面和权益关系当中,该妥协的会妥协,而不停留或执着于不值钱的面子上,他们不轻易膨胀和牛B,该收敛的时候会收敛,甚至愿意隐藏自己的实力和真面目。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他们也不轻易冒险,说不好听,胆子不大,说好听,他们是明白人,明白自己的长处和局限。二,精明,这一点应该说与务实形成一张硬币的双面吧。上海人,尤其生意人总体来说能够以清晰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做出最佳的选择,还识大局,曾经有一个日本在上海的企业家跟我说过的一句话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宁愿在上海做生意,被上海人欺骗“。
三,”排外”,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人一定指出质疑,作为对外开放的先锋,上海和上海人怎么可能是排外的呢。上海这个城市当然不排外,它在一些中国人看来甚至是崇洋媚外吧,它确实是依靠对外开放与接触发展到今天,上海人也很明白开放对它来说的意味和重要。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工作也好,生活也罢,令人最舒服的也是上海,我想说的是,上海人对于中国国内上海以外的外地人还是有一些文化意义上的排斥,他们甚至看不起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
四,文明,纵观全中国,上海这个地方,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还是最文明的一群人,由在那里劳动生活的人们形成的城市秩序和文明程度在中国还是数一数二的。那里的人还是讲究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愿意为公共秩序而牺牲个人小小的利益和面子,我相信,为什么众多的外国人,包括(或尤其)日本人愿意在上海谋生发展的根本理由也在这里。
3、上海人听粤语版的上海滩是什么感觉?
大多数上海人都听得懂粤语版的上海滩,民国时期,很多广东中山人以及其他周边群众移民上海滩,现在上海还有80万广东人的后裔。所以,很多上海人听粤语歌曲《上海滩》,都可以听懂的,以前上海还有粤剧团,后来解散了,很多广东人旅居上海后,依然坚持看粤剧听粤曲,听懂《上海滩》没问题,尽管一些人因为生活需要,日常语言以上海话或普通话为主,只要父母的其中一方是广东人的,多少会听一点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