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 > 温州市 > 臧文仲,臧文仲如齐告籴译文

臧文仲,臧文仲如齐告籴译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20 01:17:34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臧文仲如齐告籴译文

臧文仲如齐告籴 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 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与玉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祗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译文 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对鲁庄公说:“与邻国结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乃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急难。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乃是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国君为何不抵押钟鼎宝器向齐国要求购买粮食呢?”庄公说:“派谁前去?”臧文仲回答说:“国家遇到饥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请派臣去齐国。”于是庄公派遣臧文仲赴齐。 臧文仲的侍从说:“国君没有指派你,你却主动要求,这不是自己挑选差事去干吗?”文仲说:“贤明的人应该争当危难而谦让平易的事务,当官者应该敢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难,在高位者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国家才能安定。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是争当危难了。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国君所该做的。” 臧文仲去到齐国后,用鬯圭和玉磬向齐国求购粮食,说:“天灾流行,殃及敝国,饥荒又降临到人民中间,百姓瘠瘦羸弱,生命受到威胁。对周公、太公的祭祀无法保证,给王室的贡品也难以操办,我们国君很担心因此而获罪。所以不敢再珍惜先君的宝器,请求交换贵国积余的陈粮。这既可减轻贵国管粮人的负担,也可解救敝国的饥荒,使我们能担当向王室朝贡的职守。不但我们的国君和臣子能领受到贵国国君的恩惠,就是周公、太公和天地间的所有神只也靠这可以继续得到祭祀。”齐人于是把粮食借给了鲁国,并退还了宝器。

臧文仲如齐告籴译文

2,臧文仲的介绍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谥文,谓臧孙辰。臧哀伯次子,谥文,故死后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

臧文仲的介绍

3,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即纪元前549年) 大意如下: 晋国范宣子问来访的鲁国大夫叔孙豹:“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接着他就说他家从舜以上世代高官厚禄,直到他现在在晋执政为正卿,可谓不朽吧?穆子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2)《国语·晋语八》亦记此事。 时间:前549年(春秋-晋) 出处:《国语·晋语八》 原文:鲁襄公使叔孙穆子来聘,范宣子问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子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周卑,晋继之,为范氏,其此之谓也?”对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 他说这话时,孔子三岁,可依此比照看是否无误。
”接着他就说他家从舜以上世代高官厚禄,直到他现在在晋执政为正卿,可谓不朽吧?穆子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接着他就说他家从舜以上世代高官厚禄,直到他现在在晋执政为正卿,可谓不朽吧?穆子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2)《国语·晋语八》亦记此事。时间:前549年(春秋-晋)出处:《国语·晋语八》原文:鲁襄公使叔孙穆子来聘,范宣子问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子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周卑,晋继之,为范氏,其此之谓也?”对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他说这话时,孔子三岁,可依此比照看是否无误。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

4,臧文仲的人物简介

臧文仲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其博学广知而不拘常礼,思想较为开明进步,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臧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的时候,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充分显示出了其军事及外交方面的才能。

5,臧文仲到底是知 还是不知

《论语公冶长》第十八章: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古注的观点,大致有两点:一是说臧文仲世代为国家“居蔡”,山节藻棁是职守的行为;一说他僭越礼制。即使到了宋代,朱熹也认为其“居蔡”是“媚神”。总之,都是倾向于其“不知(智)”。 《国语鲁语》中有臧文仲的事迹,可以对理解这一章有帮助。 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国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入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臣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 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为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 另一则也涉及臧文仲,同样可以反映出臧文仲的尽职和智慧。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即柳下惠)。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辞。若以小为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 展禽不仅听从了臧文仲的意见,而且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古代外交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章。这也正是臧文仲智慧的一次体现,现录于下: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牺牲,世世孙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泯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数称臧文仲”的评价已经说明孔子对臧文仲的赞赏,那么,《论语》中,孔子对臧文仲的“何如其知也”应该不是出于贬义之评吧!
不明白啊 = =!

6,春秋战国杰出的政治家臧文仲

  臧文仲(前701-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谥文,史称“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臧文仲博学广知,不拘常礼,思想开明进步,废关卡,利经商,强外交,重军事。为世人所敬仰。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臧文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鲁国发生大饥荒,举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臧文仲请求到齐国借粮,对鲁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鲁庄公问谁可以出使齐国,文仲自告奋勇,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事后臧文仲的随从不解地问他为何主动请缨,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臧文仲带着鬯圭玉磬之类的名器作为抵押物到齐国去借粮,他一方面向齐君介绍了鲁国“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的严重灾情,另一方面又阐述了齐鲁两国共同承担着“周公、太公之命祀”的重任,巧妙地说出了齐鲁两国的历史渊源,言辞恳切,以礼动之,弄得齐君不能不借粮给他,而且连带来的抵押物也没好意思留下来,使“齐人归其玉而予以籴”。(《国语·鲁语》、《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鲁国上下,因此而度过饥荒之年。春秋时期,“名器”是一个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臧文仲为了解救百姓于倒悬之苦,说服鲁庄公以“名器”为抵押向齐国借粮,这确实是开明之举,体现了他“忠君”、“恤民”的博大情怀。臧文仲身为鲁国国卿,当国家遇到危难时,他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出使齐国,巧妙与齐君周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表现了他居官在位的高度责任感和过人智慧。   鲁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夏,鲁国大旱,鲁僖公打算把那些仰面朝天的畸人(巫、尪)抓来烧死,以祈求天降雨(当时人们认为天不下雨是因为老天爷担心雨水会流进那些仰面朝天的畸人鼻子里)。臧文仲得知此事后对鲁僖公说:“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他认为用烧死“巫、尪”来祈求天雨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天人之间存在感应的话,老天爷可怜这些人,当初就不会让他们出生,既然他们出生了,现在烧死他们不仅没有用,相反会加重旱情。所以他建议鲁君要劝导百姓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加强守备,提振士气。鲁僖公接受了他的建议,“是岁也,饥而不害”。(《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可以看出,臧文仲是一个非常开明务实的辅政大臣,行事不拘泥于陈规旧礼,体恤民情,行事务实,具有比较鲜明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   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邾人因鲁伐取其地须句的缘故出师攻鲁,僖公麻痹轻敌,瞧不起小小邾国,“公卑邾,不设备而御之”。臧文仲力谏道:“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悖也,《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也,无不惧也,况我小国乎,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他苦劝僖公不可掉以轻心,而应严阵以待。僖公不听,终至败绩升陉,成为鲁国历史上的一大国耻,这从侧面印证了臧文仲军事思想的正确,其中包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尤其难能可贵。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臧文仲与东门襄仲“如楚乞师”,“以楚师伐齐,取谷”。鲁以攻为守,暂时阻止了齐国对鲁国的进攻。二十八年,诸侯在温地盟会时,晋国逮捕了卫成公,把他押送到周,指使医生用毒酒暗害他,没有成功,医生却没有受到报复。臧文仲言于僖公曰:“夫卫君殆无罪矣。刑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今晋人鸩卫侯不死,亦不讨其使者,讳而恶杀之也。有诸侯之请,必免之。臣闻之:班相恤也,故能有亲。夫诸侯之患,诸侯恤之,所以训民也。君盍请卫君以示亲于诸侯,且以动晋?夫晋新得诸侯,使亦曰:鲁不弃其亲,其亦不可以恶”。(《国语·鲁语》)臧文仲说服僖公出面为卫侯求情,僖公用二十对白玉送给周王和晋侯,于是卫侯得到赦免。晋文公很感激鲁国给他解围,“自是晋聘于鲁,加于诸侯一等。爵同,厚其好货”。卫君也因此对鲁国感恩戴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臧文仲识大体顾大局具有非凡的战略家的高远视野。   鲁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晋文公召集诸侯各国瓜分曹国土地,“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鲁僖公委派臧文仲为代表前往。臧文仲此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途中宿于鲁重邑行馆,行馆仆役对他说:“晋文公始霸诸侯,他想通过分割曹国土地来笼络人心,诸侯各国无不趋之若鹜。晋侯明确这次分地不按照诸侯各国原有的班爵秩序,而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早到多得,迟到少得,所以各国使者无不争先恐后,日夜兼程。您老如果想要为鲁国多争得土地,就不能慢慢悠悠的了,得抓紧时间赶路”。臧文仲听从仆役之言,立即连夜启程,一路风尘仆仆,最先到达晋国,所以鲁国在这次分地中得到的土地最多,“获地于诸侯为多”。回国复命后,臧文仲向鲁僖公建议道:“这次鲁国能够多分得土地,主要是重邑行馆仆役的功劳。古代圣贤说: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爨,虽贵罚也。行馆仆役一言而建扩疆辟土之功,功绩卓著,应该给予赏赐”。鲁僖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特加爵仆役为大夫(《国语·鲁语》)。春秋时期,土地和人口是诸侯各国竞相争夺的重要资源,臧文仲在辅政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这一点,所以他不辞辛苦,长途劳顿,为鲁国挣得最大利益。同时,对于那些能够为国建功者,即使是地位卑贱的仆役,他也敢于打破礼制限制,对其论功行赏,这些做法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由于臧文仲的努力,此期成为鲁国外交史上较有利的时期之一。   鲁文公初年,陈、卫关系趋于和睦,臧文仲审时度势,“欲求好于陈”,加强外交。在文仲的努力下,“夏,季文子聘于陈,且娶焉”。陈、鲁通过联姻形成同盟。   臧文仲在处理天人关系时,能够破除陈旧愚昧的观念,重视人文关怀。在处理君民关系时,他也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鲁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秋,宋国发生重大水患,百姓受灾严重,鲁庄公派使者前去慰问,宋闵公心情沉重,自责罪己,臧文仲听说这件事情后说:“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 臧文仲在总结历史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国家兴衰存亡取决于国君贤明与否的观点,贤明的国君能够深刻自省,改正错误,昏庸的国君则归咎于人,滥杀无辜。宋闵公死后,宋襄公继位,他想仿效齐桓公创建霸业,于是召集诸侯各国举行会盟,臧文仲听说此事后批评道:“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文公四年》)所谓“以欲从人”,就是推己之所欲以从人,使人同得所欲;而所谓“以人从欲”,则是强迫他人顺从自己,以逞一己之欲。臧文仲认为,宋襄公将一己私欲强加于诸侯各国,日后必将招致杀身之祸。果然,次年宋襄公与诸侯各国会盟于盂时被楚人羁押,宋国也受到楚国攻击。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六和蓼这两个小国国君昏庸无道,为楚所灭,臧文仲闻知后说道:“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左传·文公五年》)意思是说,六和蓼是上古圣贤皋陶的后裔,他们的国君对内不能实施“德政”,对外不能和睦大国,忽焉而亡,令人痛心疾首!臧文仲认为国无大小,国君必须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否则必将走向灭亡。   臧文仲在鲁国辅政期间,屡建事功,且长于辞令,就为政立国之事多有高论,在诸侯国间广为流传,其言论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鲁国大夫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执政范宣子问他:“古人有句话叫死而不朽,这是说的什么?”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叔孙豹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叔孙豹认为,鲁国先大夫臧文仲去世后,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   但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臧文仲的总体评价不高,几次指名道姓地对他提出批评。孔子大约迟于臧文仲一百年左右,因此他对臧文仲的事迹应该是比较了解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曰:“孔子数称臧文仲、柳下惠”。《论语·公冶长》中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论语·卫灵公》中又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左传》中也载有孔子对臧文仲的批评:“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孔子之所以会对臧文仲做出与众人相悖的评价,是与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史学思想分不开的。孔子在评判历史,臧否人物时始终坚持两条标准:一是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的规范;二是道德修养必须达到“仁”的境界。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臧文仲,即便他辅政期间为鲁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很难得到孔子的认可。   “下展禽”,即“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禽,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柳下惠也是鲁国的公族,他是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与臧文仲是同时期的鲁国公族大夫,鲁僖公时期曾出任士师,主掌刑狱,因其生性耿直,不事逢迎,有时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得罪了臧文仲等当朝权贵,接连三次被黜免。柳下惠虽然仕途蹇促,但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道德修养达到坐怀不乱的境界,面对诸侯各国的高官厚禄礼聘,他一一回绝,这些品质都是孔子所赞许的。如果孤立地看,臧文仲“下展禽”确实有压抑人才之嫌,但从鲁国当时现实政治的大局来看,柳下惠屡遭弃用是合乎情理的。臧文仲当时是辅政国卿,国家的内政外交、天灾人祸都要他来应付,所以他需要的是能够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实干家,而不是沽名钓誉的道德家或不切实际的空谈家。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孝公率师伐鲁,臧文仲原本打算亲自到国境上以文辞告谢退兵,后因突然生病,改请柳下惠代劳,柳下惠却迂腐地说了一通小国与大国的相处之道,认为以文辞退兵不合礼,不可行。当时齐国已经大兵压境,情况十分危急,臧文仲没有时间听柳下惠高谈阔论,就毫不客气地打断他,说道:“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国语·鲁语》)大敌当前,臧文仲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退兵,情急之中,什么办法管用就用什么办法,根本无暇顾及什么礼俗,而柳下惠却坚持“处大教小,处小事大”的教条,横竖不是,左右不对,如此迂腐之人,能不被“三黜”吗?然而孔子在这件事情上却偏向柳下惠,他批评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甚至称他为“窃位者”。臧文仲与孔子在用人标准上的分歧,是他受到孔子质疑的原因。   “废六关”(“废”当反训为“置”),臧文仲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在国内各地新置税关,以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为增强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孔子反对的主要理由是这项改革措施破坏了古代旧制,形成与民争利。但从施政实践来看,通过设置税关来弥补国家财政收入不足,显然是利大于弊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妾织蒲”,是指臧文仲老婆平时在家里编织一些蒲席,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后挣点碎银子贴补家用,这事如果搁在现在,是值得赞扬的美德,但是孔子居然反对,认为“不仁”。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以西周的社会制度为蓝本的,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各得其所,农民只管种田,工匠只管做工,官家人是不能经商的,否则就会扰乱社会秩序。臧文仲老婆织蒲出售属于不务正业,有违礼制,孔子当然要反对。   “作虚器”(“臧文仲居蔡”),是指他私自在家里收藏了出产于蔡这个地方的大龟,这种大龟是天子祭祀的专属物,只有天子才能拥有,臧文仲只是鲁国的一个大夫,不仅收藏了天子之物,而且还加装了“山节藻梲”之类的天子之饰,这是一种僭越礼制的行为,孔子是不能容忍的。   “纵逆祀”,是指臧文仲纵容夏父弗忌违礼之事。鲁文公二年(前625)八月担任宗伯、掌管祭祀之礼的鲁国大夫夏父弗忌准备祭祀时把鲁僖公放在鲁闵公之前,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顺也;跻圣贤,明也;明、顺,礼也”。鲁闵公和鲁僖公都是鲁庄公之子,僖公是闵公的庶兄。庆父作乱,杀公子般拥立闵公,后又杀闵公欲自立而败亡,季友拥立了鲁僖公申。所以弟弟鲁闵公在先,哥哥鲁僖公在后。闵公在位两年,毫无建树,夏父弗忌尊崇僖公,故要将僖公跻于闵公之前。对夏父弗忌的“逆祀”,有关祭祀的官员极力反对。臧文仲没有阻止,却听之任之。孔子认为臧文仲知礼却不能制止违礼之事,是不够明智的。   “祀爰居”,“爰居”是海上的一种大鸟,较为罕见。有一天,曲阜城东门外栖息了一只爰居,二日不飞,臧文仲觉得怪异,就鼓动国人前去祭祀。柳下惠认为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举行祭祀活动一定要慎重,臧文仲让国人祭祀爰居之鸟是违反先祖之制的。他从上古时期的黄帝开始说起,历数颛顼、帝喾、尧、舜、鲧、禹、契、冥、汤、稷、文王、武王……云里雾里,洋洋洒洒,对臧文仲提出严厉批评,他最后说道:“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国语·鲁语》)后来臧文听到闻柳下惠的批评,进行了认真反省,并承认错误,事后他还让人把柳下惠的话刻在竹简上,送三卿阅知。“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国语·鲁语)。从此事看来臧文仲还是很尊重柳下惠的。但“祀爰居”却事出有因,臧文仲当时是鲁国的辅政国卿,国中有海鸟来栖,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恐慌,他的首要任务是安定民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采取祭祀禳灾的办法,此举无可厚非。因为孔子认可柳下惠其人,必然也赞同柳下惠反对臧文仲“祀爰居”之事,这是符合逻辑的。   孔子褒扬柳下惠贬低臧文仲,还有另一个原因,孔子与柳下惠的政治遭际颇为相似,柳下惠在政治上一直受到臧文仲等权贵的排挤,而孔子也长期受到季氏集团的排斥,两人都仕途蹇促,怀才不遇。柳下惠之于臧文仲,就相当于孔子之于季氏,尽管他们属于统治集团的同一阵营,但政治地位有所不同,臧文仲和季氏是当朝重臣,他们主要致力于解决眼前的矛盾和问题,更多考虑的是眼前利益,因此他们的行事风格更加亲民务实,不拘俗礼;柳下惠和孔子在政治集团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来研习古代典籍,进行理性思考,因而他们的政治诉求更加趋于理想化,更加注重所谓的长远利益,但他们的政治主张往往迂阔而不切实际,因此在政治实践中屡屡碰壁,进而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容易采取因循守旧、固执偏激的态度。政治上的局限性和地位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评判历史,臧否人物时就难免会失之偏颇,有失公允。   由于受到政治立场和史学观点的限制,孔子对臧文仲做出了许多与历史事实不符的负面评价,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这恰恰反映了他政治上的保守和史学上的偏颇。   事实上,臧文仲与孔子虽相距百年,却同为鲁国的著名学者,二人都是周礼的拥护者和积极倡导者。周礼传统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在臧文仲思想中大都可见,如“敬事上天、遵法先祖、尊重君上、慈爱臣民、修明道德、慎用刑罚、勤修政事、摒除奢侈、以礼治国”等。孔子强调周礼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其目的同样是忠君尊王和维护纲常名分,主张“君使臣以礼、事君尽礼、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臧文仲崇德,主张君主以德治民,认为“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在位者恤民之患”以使民心无违,这与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臧文仲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当权者,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学者,是“立言”者的典范,是“不朽”之人,孔子的内心应是赞赏臧文仲的。问题在于臧文仲对于周礼的态度并不止于因循守旧、拘泥于礼,而是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新的形势突破常规,变通旧礼,臧文仲的思想是开明进步的,遵循周礼而不拘于周礼。而孔子却对周礼表现得十分执着和拘泥。由于臧文仲当时在诸侯国间威望巨大,当其与孔子的思想抵触时,孔子就反应强烈,对臧文仲一些不合礼的行为严厉指责,以维护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恰恰说明了臧文仲是对孔子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或许,在孔子的内心世界里,孔子对臧文仲的批评并不是由衷的。   臧文仲思想开明,富有智慧,关注民生,行事务实,因时制宜,善于打破陈规陋习,为鲁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辅政数十年间,不仅受到历代鲁君的信任,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其言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曰:“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两千年后的1945年教育家黄炎培在延安同毛泽东谈话时就引用了臧文仲的话:“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挬焉,其亡也忽焉”。臧文仲的“立言”真可谓“死而不朽”。   臧文仲贤明正直,从善如流,高风亮节,赏罚分明,是鲁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7,文言文左传 庄公十一年翻译

原文】1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1而薄2之,败诸鄑。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秋,宋大水。公使吊3焉,曰:“天作淫4雨,害于粢5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6。”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7也。言惧而名礼,其庶8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冬,齐侯来逆9共姬。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歂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10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11之。【译文】十一年夏,宋国因为乘丘战役失败的缘故,又来侵犯我国。鲁庄公率军抵御,宋军尚未陈兵布阵鲁军就靠近攻击,在鄑地打败宋军。凡是作战,敌军尚未陈兵布阵叫做败某师,都已陈兵布阵叫做战斗,大崩溃叫做败绩,俘虏敌军俊杰叫做克,覆盖敌军而击败叫做取某师,周天子军队战败叫做王师败绩于某。秋,宋国发大水。庄公派使者去慰问,说:“上天降下过度的雨水,伤害了丰盛的谷物,为什么不来慰问呢?”宋闵公回答说:“我实在是对贵国不敬,上天降下灾难,又让贵国君主担忧,承蒙关注。”臧文仲说:“宋国怕是要兴盛了吧。夏禹、商汤责罪于己,于是蓬勃兴起,夏桀、商纣责罪于别人,于是忽然灭亡。而且列国有灾凶而君主称孤,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言语恐惧而正名于社会行为规范,这就有希望了吧。”不久又听说:“这是公子御说的话。”臧孙达说:“这人适宜为君,有体恤民众的心意。”冬,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在乘丘战役中,鲁庄公用金仆姑的箭射中南宫长万,庄公的车右歂孙活捉了长万。宋国人请求释放,宋闵公讥笑他,说:“原来我尊敬你,如今先生成了鲁国的囚犯,我不尊敬你了。”由此而担忧。【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83年,周庄王十四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四件事,一是宋国人来报复,又被击败。二是宋国发生水灾,鲁庄公遣使慰问,而宋闵公似乎很感动,谦卑对待使者。三是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四是宋国将军南宫长万曾被鲁军活捉,鲁军应宋军要求释放了他,但宋闵公却讥笑他。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可不相信。”

8,语文练习学习帮助

在这里是指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 而之后的杏坛引申指教育。
杏坛指教育,因为孔子当年在杏坛讲学,所以以后它就代指教育了,现在山东曲阜的孔庙还有杏坛遗迹。 杏坛的来历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 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但细细玩味这段文字,其中疑点颇多:文末孔子所歌为七言绝句,这种新体诗肇始于南朝齐梁间,孔子之世绝不可能有,此其一。春秋交战,都是车兵,一部《左传》说得明白。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有骑兵,此时已入战国之世。臧文仲为春秋鲁人,孔子何以有“战马今何在”之叹?此其二。第三,果如其说,杏坛则为臧文仲所首创,孔子只不过因其地,袭其名而已矣。据此三点,可知此文当是出于好事者的伪托,不可据信。 “杏坛”一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 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杏坛,泽中高处也。”明末顾炎武考证认为: 《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顾炎武以《渔父》为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并进一步考证认为,最初坐实杏坛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辅。今曲阜大成殿南,本为讲堂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孔道辅扩修祖庙,不欲毁弃,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而成杏坛。顾氏之论,除去定宋乾兴年间建杏坛可商之外,其余可谓正本清源,实属不移。 那么,杏坛究竟建于何年?《曲阜县志》指为道辅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指天禧间建杏坛说: 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词语注音】xin tan 【词语解释】 “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

9,柳下惠是什么意思

柳下惠春秋时期人。名获,字展禽,又号柳下季。鲁国人。鲁大夫展无骇之子。与臧文仲同时。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被孔子称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视为儒家心目中的贤人:“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曾作过法官,坚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职(见《论语·微子》)。因处于“降志辱身”(同上)的逸民地位,故在思想上与道家有一定联系,表现出雌雄如一、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孟子-公孙丑上》)。即不以侍奉坏君为可耻,不以自己官职小为卑下。对个人的处境无怨无艾,也无所求:“遗佚而不怨,既穷而不悯”(同上),即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自己穷困.也不忧愁。认为去处行止都不必认真计较:“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同上),意即牵住他,叫他留住,他就留住。叫他留住就留住,是因为他感到并没有必要离开某个地方。柳下惠在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战国策·齐策四》)秦攻齐,中间要经过鲁国。秦军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诸侯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时下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之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 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齐国人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齐国人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宝,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臣下自毁珍宝。以毁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4] 诗经记载 柳下惠被中国历代广为人知的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10,古文 宋公与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及译文【经】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传】 【原文】 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 三月,郑伯如楚。 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 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译文】 二十二年春季,鲁国讨伐邾国,收复了须句,护送须句的国君回国,这是符合礼制的。 三月,郑文公到楚国去访问。 夏季,宋襄公进攻郑国。子鱼说:“所说的祸乱就在这里了。” 当初,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的时候,辛有到了伊川视察,见到披着头发在野外祭祀的人,说:“一百年之内,这里就要变成戎人占领的地方了!它的礼仪先就消亡了。” 秋季,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之戎迁到伊水流域。 【原文】 晋太子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従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従,亦不敢言。”遂逃归。 富辰言于王曰:“请召大叔。《诗》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王说。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王召之也。 【译文】 晋国的太子圉在秦国作人质,准备逃回晋国时,对怀嬴说:“跟你一起回去如何?”怀嬴说:“你是晋国的太子,却屈居在秦国。你想回去,不也很应该吗?我国君主让婢子侍候你,照料您的起居生活,是为了使你安心在秦国,跟你回去,就丢弃了国君的命令。我不敢跟从,也不敢报告这件事。”于是太子圉逃回晋国。 周太子富辰对周襄王说:“请您把太叔从齐国召回来。《诗》说:只要与他的邻居融洽相处,姻亲关系才能友好。我们兄弟都不融洽,哪里能埋怨诸侯的不顺服我们呢?”周襄王听了很高兴。于是王子带从齐国回到京师,这是周襄王把他召回来的。 【原文】 邾人以须句故出师。公卑邾,不设备而御之。臧文仲曰:“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也,无不惧也,况我小国乎!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弗听。 【译文】 邾人由于须句的缘故,出兵攻打鲁国。僖公轻视邾国,不作准备便去抵抗。臧文仲说:“国家无所谓大小,不能轻视它。如果没有准备,虽然国大人多,还是不足以依靠的。《诗》说:遇事战战兢兢,如同面临深渊,如同踩着薄冰。又说: 谨慎要又谨慎,上天光明普照,得到上天保佑不容易啊!以先王的美德,还没有很容易的事、没有不戒惧的时候,何况我们是小国呢?君王不要认为邾国弱小,连黄蜂、蝎子都有毒,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僖公不听。 【原文】 八月丁未,公及邾师战于升陉,我师败绩。邾人获公胄,县诸鱼门。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译文】 八月初八日,僖公率军与邾军在升陉作战,鲁军大败。邾军获得僖公的头盔,把它挂在鱼门上。 楚人进攻宋国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应战,大司马固劝阻说:“上天丢弃我们商朝后代已经很久了,您想复兴它,这是违背上天而不能被赦免的。”宋襄公不听。 【原文】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译文】 冬季,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上作战。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说:“他们兵多,我们兵少,趁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请君王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渡过河以后还没有排开阵势,大司马又把刚才的情况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 “还不行。”等到楚军摆开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大腿后受箭伤,跟随宋襄公的护卫被全部歼灭。 【原文】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攻打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代作战,不在关塞险阻地取胜。我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裔,但不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子鱼说:“君王不懂作战。强大的敌人,由于地形狭隘而没有摆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趁机把他们拦截攻击,不也是可以的吗?可是还害怕不能取胜。何况面临强大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老人,捉了也不能放,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让军队懂得什么是耻辱,教导士兵作战,目的就是为了多杀敌人。敌人受伤而没有死,为什么不可以再次打击他一次?如果爱惜敌人伤员而不再打击,就应该一开始就不伤害他;爱惜那些头发花白的人,就不如向他们投降。三军将士,有利时就加以使用;战鼓雷鸣,是用声音来激励士气。有利而使用,在狭路攻击是可以的;鼓声大作鼓舞了士气,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原文】 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君子曰:“非礼也。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戎事不迩女器。” 丁丑,楚子入飨于郑,九献,庭实旅百,加笾豆六品。飨毕,夜出,文芈送于军,取郑二姬以归。叔詹曰:“楚王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将何以没?”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 【译文】 十一月初八日早晨,郑文公夫人芈氏、姜氏在柯泽慰劳楚成王。楚成王派乐官师缙把俘虏和被杀死的敌人的左耳给他们看。君子说:“这是不合于礼制的。女人送迎不出房门,和兄弟相见不出门槛,打仗时不动女人的用具。” 初九日,楚成王进入郑国接受享礼,主人为他敬酒九次,庭院里陈列的礼品有上百件,另外再加笾豆礼品六件。宴请完毕,夜里出来,文芈送他到军营里。楚成王带了郑国的两个侍妾回去。叔詹说:“楚成王恐怕不得寿终正寝吧!执行礼节而最后至于男女混杂。男女混杂不能认为合于礼制,他将怎么能得到善终呢?”所以诸侯知道楚成王不能完成霸业。
宋襄公的军队与楚军在泓水展开了战斗。宋军已经排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宋襄公说:"不可以。"等到楚军渡过河,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趁机进攻。宋襄公说:"不行。"等到楚军完全摆好阵势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军惨败。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9)。”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文章TAG:臧文仲臧文仲译文

最近更新

  • 新手开车技巧,新手开车有哪些技巧

    本文目录一览1,新手开车有哪些技巧2,新手开车的基本技巧3,新手开车有什么技巧4,新手开车技巧1,新手开车有哪些技巧新手上路总则一:心里要稳首先,应该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素质。面对飞来 ......

    温州市 日期:2023-05-06

  • 跑卫,NFL最牛的跑卫

    NFL最牛的跑卫应该是前西雅图海鹰队的林奇。下赛季他将为奥克兰突袭者队效力。。2,跑卫详细资料大全跑卫是美式足球(橄榄球)持球跑动进攻的球员,凭力量、脚步和速度变化穿透对方防线推进 ......

    温州市 日期:2023-05-06

  • cpu开盖,7-8代家用电器如何选购和使用?

    5.目前intel生产的7-8代家用产品cpu都是硅脂,都可以开盖,amd都是钎焊的,都不推荐开盖cpu由于播放器需要安装散热器,所以有金属顶盖保护芯片,4.amd的cpu大部分都 ......

    温州市 日期:2023-05-06

  • 画消防车,幼儿消防车手工怎样做

    幼儿消防车手工怎样做2,多功能消防车要怎么画1,幼儿消防车手工怎样做准备好工具,剪刀、胶水、透明胶、吸管、彩纸、牙膏包装盒。第一步,用剪刀把牙膏包装盒剪成两半,一半做车身,一半备用 ......

    温州市 日期:2023-05-06

  • 保护环境文章,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保护地球,从我做起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 ......

    温州市 日期:2023-05-06

  • 寒冷的英语,冷冷英语怎么写

    冷冷英语怎么写标准答案:Cold望采纳!2,那个国家的气候寒冷用英语可以这样表达吗Theclimateofthecountryisverycold!3,冬天来了天气很冷英语怎么说冬 ......

    温州市 日期:2023-05-05

  • 碧血剑武功排名,碧血剑里面武功最高是谁

    碧血剑里面武功最高是谁穆人清金蛇郎君袁承志玉真子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2,碧血剑中谁武功最高开始是袁士宵,最后应该是袁承志,不过一直到结尾也没说袁士宵挂,所以还是袁士宵。金蛇郎 ......

    温州市 日期:2023-05-05

  • 认识数字教案,小班认识数字公开课教案

    小班认识数字公开课教案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教案《背影》公开课教学要点-教案公开课之七种武器-教案————————————————————————————————————— ......

    温州市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