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果关羽不丢失荆州,三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变”,广汉龙哥认为,即使荆州不丢,三国历史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关羽失荆州,看似是大意,其实不然,把关羽失荆州归结为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不正确的,三国演义中如果关羽没有失去荆州,蜀国也不能统一魏国和车吴,如果关羽不失荆州,那就不再是三足鼎立,而关羽会成为唯一要匡扶汉室的另一支军事势力。
1、如果关羽不大意失荆州,刘备会不会统一三国?
关羽失荆州,看似是大意,其实不然,把关羽失荆州归结为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不正确的。罗贯中为了给刘备集团,特别是关羽挽回一点颜面,添加了”大意“二字,好像是维护了刘备、关羽的形象,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发现这是弄巧成拙,罗先生似乎是在有意掩盖一些东西,那就是为刘备集团内部分裂做遮掩,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在豹眼看来,如果把关羽失荆州认定为大意,那么,不失荆州就一切皆有可能,刘备一统三国或许还有机会,
但刘备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不管关羽是否失去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区别。关羽的存在不仅对于刘备无益,但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引爆给刘备致命一击,豹眼一直在探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真实原因,目的就是想解开刘备集团最后时期,高层内部出现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谜团。演义虚构、嫁接了许多故事,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等,这些故事只要看一点史料,就会明确真假,
作为小说,合理的虚构是允许的,否则与史书无异,就不能称作为小说啦。但襄樊之战这个故事,却不是这个情况,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而且是以失掉荆州、关羽被杀为结局,这与演义描写的一致。但在史料中没有记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而演义把它归结为曹操要进攻荆州,关羽大意而失荆州,这很不靠谱,是值得怀疑的。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貌合神离,但没有彻底撕破脸,相互之间经常出现摩擦,直至刘备取得益州之后,孙权索要荆州,两家才准备大动干戈。由于曹操取得了汉中,有得陇望蜀的企图,刘备害怕蜀中有失,被迫与孙权湘水划界,这样孙权得到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刘备得到了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但这并没有彻底和好,孙权时时在觊觎刘备所占据的荆州部分,
因为有合约在手,此时已经不再是刘备借荆州啦,关羽镇守的就是刘备的荆州,可谓理直气壮。不过,这个事是靠实力说话的,一张纸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如果孙权以举国之力进攻关羽,关羽是顶不住的。但很容易被曹操所乘,孙权不怕孙刘联盟破裂,但怕曹操趁机谋事,这是关羽与孙权既斗争又妥协的根本原因。小打小闹是家常便饭,关羽也不惧怕孙权,
据《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这肯定是在襄樊之战前发生的事,但没有具体说明是在哪个时间节点,这一点值得思考,比如说,孙权已经意识到刘备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有意笼络、结好关羽,主动提出与关羽结亲。刘备已经背离初心,把匡扶汉室的事抛在了脑后,关羽为之失望,甚至绝望,
那么,一直背叛汉室的孙权,岂能入得了关羽的法眼。关羽大怒,不允孙权求婚就理所当然啦,骂是骂啦,但究竟骂的啥不得而知。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这是演义的说法,并没有史料佐证,但这不是问题的本质,关羽的确是辱骂了孙权的使者,令孙权大怒。如果关羽没有情绪在内,不至于如此小气,对使者大骂出口,
使者除了替孙权求亲之外,是否还说了别的话,不得而知。比如说,你们三兄弟情同手足,如今刘备成了气候,不再看重兄弟情谊,江东孙权仰慕将军,不如与孙权联盟等等之类的话,于是,关羽大骂孙权汉贼等等。但是,演义却把这个故事弄成了“虎女安肯嫁犬子”,说实话,关羽的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并不委屈。曹操也认为“生子当如孙仲谋”,难道关羽真的把孙权看做犬一样吗?关二爷脾气是大了点,目中无人,对于孙权也不至于如此评价吧,
不管如何,关羽是把孙权给得罪了,关羽应该清楚。就关羽的谋略,不会想不到孙权背后乘人之危,仅仅一个大意,说明不了关羽丢掉荆州的原因,特别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刚刚结束,曹操与刘备都筋疲力尽,双方都需要休整一下,但在这个时候,关羽却发动了襄樊之战。有人认为,关羽是想趁曹操汉中战败,趁机夺取襄樊,这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