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据很多统计,在西安定居的河南人近300万,作为一个最“纯粹”的陕西人,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就有着很多河南人。凡大多在西安生活两代以上的,无论从性格还是生活习惯上基本都是纯粹的西安人了,但大多人都知道自己是从河南哪儿来的,还有一点:都会几句不再正宗的河南话。在西安,尤其是道北,河南话一度十分流行,但这河南话和最正宗河南话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4、为什么感觉陕西省西安市老城区说河南方言的人比较多?
提起来“陕西和西安市城区操河南方言的人比较多”这个话题那是“孩子没娘、说起来话长”公元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天灾人祸轮番袭击河南、河南110多个县市、拥有1000余万人口的河南省、饥饿、病死约300多万人,“八年抗战”期间连续多达300余万河南人流离失所逃荒要饭一路向西冯小刚改编、导演根据“河南籍”作家“刘震云”作品电影《1942》、陕西作家“吴文莉”长篇小说《叶落长安》,用文字和影像讲诉了跨越半个多世纪“河南人在西安”逃荒要饭、为了生存而落户西安的悲惨经历(1942年“花园口”掘口形成黄泛区资料图片)(1942年河南省东北方向、东南方向已经被日寇包围(深色区域)资料图)“花园口”成为压垮河南的致命一击、300余万河南人开始的大逃亡谋生存的悲惨历程(扒火车一路向西逃难的河南人,当年陕西“潼关”火车站资料图片)(河南人逃难途中、当时的“灵宝”火车站资料图片)(逃难的河南难民资料图片)(扒火车、一路向西逃难的河南难民资料图片)(拖家带眷全家逃荒途中的河南难民资料图片)(逃荒途中的河南灾民资料图片)(逃难途中的河南难民资料图片)“一路向西逃难”沿“陇海铁路”线成为河南灾民的首选逃荒线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安以及西北地区成为少有的相对安全的战略大后方、“陇海铁路”成为了唯一一条陆路“生命线”,当时“陇海铁路”开通至甘肃天水、大约300余万河南难民沿铁路线一路向西、以铁路沿线大中小车站和县市为集散地(以“西安火车站”为中心、红圈范围、以及黄圈小区域、有数十万当年逃荒留居下来的河南难民的后代)(逃荒来到西安的河南难民、居无定所随便搭个篷子、暂时安身资料图片)(留居下来的河南难民分布区域以及所从事的职业)(西安著名的“道北”地区之一的“二马路”)前文已介绍了、300余万河南难民沿“陇海铁路”一路向西逃难、以铁路线为集散地、在“陇海铁路”沿线大中小车站和县市: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天水、落脚,然后又四处辐射分散到陕西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