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和襄阳不是副省级城市,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省会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宜昌地处武汉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交会处,呼汉引渝、连通中西之区位独一无二,三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强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宜昌公共文化、教育医疗、金融商务等综合性功能。
1、宜昌是个怎么样的城市?
我是宜昌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宜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山平水阔处,魅力大城浮,始称夷陵。同时她又是一座青春焕发的现代城市,在两坝一峡间,崛起一座诗画绚丽的山水新城“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宜昌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宜昌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在各方面都进步神速,打造了以旅游经济,化工经济。
绿色经济为主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市场经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一系列靓丽的城市名片荣耀。构建了一主三副的现代城市发展格局,同时,宜昌又是很接地气的城市。宜昌有漂亮的BRT公交系统,有很美的滨江公园,有CBD购物街,有夷陵广场,这都是宜昌的骄傲。宜昌人爱吃辣,爱打麻将,
2、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如何建?
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宜昌地处武汉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交会处,呼汉引渝、连通中西之区位独一无二。要与汉渝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加强跨区域工业协作、产业协同,积极承接优势要素转入,内看武汉,主动对接“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与“芯屏端网”配套的石墨、硅基、氟基等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仿制药等新兴产业。
外看重庆,向重庆智能产业看齐,在智能网联、轻量化转型升级等方面借鉴重庆经验,加快向现代产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转型,二打造区域性交通中心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战略要冲,有三峡大坝扼万里长江之咽喉,发展大交通、大物流产业得天独厚。“十四五”期间,一方面,要持之以恒打造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铁、公、水、管”齐头并进,做好坝上坝下、一江两岸文章,加快建设立体交通走廊,
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长江上下游之间大宗货物集散地、中转地。统筹规划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群,依托自贸区和综保区,建设商品集散基地、交易市场和跨国采购中心,打造长江中上游物流中心城市,三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强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宜昌公共文化、教育医疗、金融商务等综合性功能。
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做精巴楚、三国、移民等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一批高品位、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创意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演艺表演等。依托奥体中心,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扩大宜昌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积极打造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等区域性综合性医院。
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和综合金融服务基地,推广三峡股权引导基金经验,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产业引导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打造业态齐全、功能完备的金融体系。四打造生态合作龙头环绕三峡库区的“鄂、渝、川、湘、黔”交界地区,是三峡乃至长江的重要生态屏障,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曾明确提出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
进入“十四五”,可考虑以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为载体,探索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合作新模式,推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更可与重庆、四川、云南等地结成生态同盟,联合争取全国范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有利政策,合力蹚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五打造三峡旅游龙头宜昌三峡旅游曾在2017年以717.4亿元品牌价值,获评国家发布的区域品牌价值旅游类全国第一。
“十四五”期间,应打好“三峡牌”,着力建设鄂西渝东旅游龙头,市内开展旅游资源整合,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酒店之间、景区与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互动,围绕长江三峡多做文章,可尝试推出最美滨江城市、最美长江岸线、最靓三峡风光等旅游名片。市外以三峡之名,联合神农架、武当山等景区,加强旅游营销与跨区域联动,构建客源互补机制,探索实施旅游联票制,共同打造鄂西精品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