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越调戏剧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南阳一带。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
1、河南越调戏剧发源于何时何地?分几个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各是谁?
1.河南越调戏剧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南阳一带。当地民歌小曲“四股弦”专门采用越调来进行演唱,之后慢慢演变为专门的戏曲,越调实际是由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2.越调流派有毛派,陈派,何派,袁派,申派。毛派代表人物毛爱莲,陈派代表人物陈静,何派代表人物何全志,袁派代表人物袁秀莲,申派代表人物申凤梅,
2、河南都有什么剧种?
谢谢邀请,我来说下。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
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
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扩展资料: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起源于河南南阳,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河南曲剧史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前者较沉稳,后者较活泼,唱曲牌,常用的有[汉江]、[扬调]、[满州][鼓头]、[打枣杆]、[剪剪花]、[银纽丝]等四十多种。唱调柔和、宛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
主要伴奏乐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筝等。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早期剧目多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戏”,如《闹节》、《卖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后也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戏,如《祭塔》、《花庭会》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和编演的现代剧《掩护》、《游乡》等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