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易氏就是后来的中山国创立者,中山国衰亡之时臣服于赵国。魏国灭掉中山国,事实上是借到赵国,当时的三晋仍然还是一个整体,魏文侯坚持的就是三晋一体战略,所以赵国在无法吃掉中山国的情况之下向魏国求援,魏国答应,派出军队灭掉了中山国,但是这个地方却归魏国管辖,除此以外这个地区的国君也就是中山国的国君,并没有死,他是投降,中山国的贵族行政体系仍然存在。
1、你对古代中山国了解多少呢?
我小时侯看过一本书,书名记不清了,据说白狄的故地在陇地,因拥戴夏启有功,夏启将宗室女嫁给白狄首领。并将那一支白狄迁至今天的太行山北麓的易水河畔,赐为有易氏!有易氏就是后来的中山国创立者,中山国衰亡之时臣服于赵国,赵王将公主嫁给了中山国主,并且生了几个儿子,长子后来就任中山国主,称为尚公。后来赵国灭中山,一部分中山王族逃回陇地,被秦国接纳,
2、在中山国王陵遗址博物馆参观的时候,解说员说“中山国千乘之国有10万军队,楚等万乘却只有100军队”,真的是这样的吗?
千乘之国的兵力应该在28000~78000人,至于楚国这样的万乘之国,兵力应该在28万~78万之间。下面介绍下先秦时候中国的军队形式,在中国古代,相当长时间里中原地区是没有骑兵的。主要原因一是缺战马,二是马上作战不方便,因为没有马镫,马镫是用来帮助骑手能够稳定在马背上的工具。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军队最早装备马镫是在晋朝,之前是没有马镫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的历史上,人在马上全靠缰绳保持平衡,
所以据此推测三国时期的武将,使用的兵器应该是以单手兵器为主。因为骑马作战不方便,所以中国最早的军队是以兵车为最基本的作战单元的,中国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主要是由兵车和其后跟随的步兵组成。一架兵车上载三人,三人着铠甲,一人负责操控马匹,一人拿弓箭或弩,一人持戟或枪等长兵器,远程时,弓箭手负责射杀,近程时长枪兵刺杀。
每架兵车后跟随25~75步兵,这个数量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略有不同,比如春秋时期可能全国人口普遍较少,每个兵车后边可能标配25人,到了战国时期人口增多,每个兵车后边会有所增加,而且因为当时的士兵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国家有战事,士兵需要自备武器铠甲。所以从先秦时期军队的装备上我们也能看出军队的组成阶层,兵车上的三人都着铠甲,当时可能皮甲居多,兵器也是戟或弓箭,家里能够置办这些装备的,应该都是属于贵族阶层;后面跟随的步兵,基本没有铠甲,兵器主要是殳(shu)。
殳,和杵同意,屈原《国殇》里说过“执殳前驱兮,报国甘效命”。那么殳到底是什么兵器,我们可以从杵了解下,有个词叫“血流漂杵”,形容战况惨烈,那么什么兵器能够浮在血上呢,木头!所以殳和杵的意思就是大木棒子。所以后面的步兵没有铠甲,拿木棒作战,他们应该是属于平民阶层,从这一点也相应证明了一点,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封建社会,最起码不是完全的奴隶社会了,因为没有人敢让奴隶参与作战,后面的步兵肯定是平民。
3、魏国与中山国并不接壤,是如何一度灭掉中山国的?魏灭中山后,中山是怎么复国的?
魏国灭掉中山国,事实上是借到赵国,当时的三晋仍然还是一个整体,魏文侯坚持的就是三晋一体战略,所以赵国在无法吃掉中山国的情况之下向魏国求援,魏国答应,派出军队灭掉了中山国,但是这个地方却归魏国管辖,除此以外这个地区的国君也就是中山国的国君,并没有死,他是投降,中山国的贵族行政体系仍然存在,这也就为接下来中山国复国提供了一个基础。
我们都知道整个战国时期就是一个混乱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混乱的前提之下,向三晋一开始分割的土地是不可能存在长久的,什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所以对于三晋来讲,这样一个奇葩的政治体系迟早会崩溃,最终这样一个政治体系也迎来了自己的崩溃,也就是赵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