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 > 大理州 > 蜀国曾闻子规鸟,蜀国曾闻子规鸟后一句是什么

蜀国曾闻子规鸟,蜀国曾闻子规鸟后一句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30 23:31:16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蜀国曾闻子规鸟后一句是什么

宣称还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后一句是什么

2,宣城见杜鹃花的唐诗原文及鉴赏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诗鉴赏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宣城见杜鹃花的唐诗原文及鉴赏

3,李白诗宣城见杜鹃花

回忆中的“曾闻子规鸟”是虚,后写眼前的“还见杜鹃花”为实;修辞手法为对仗。后两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李白诗宣城见杜鹃花

4,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唐代·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鉴赏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著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创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桐叶落,蓼花残。雁声天外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 远雁下平沙,嘹亮遗凄唳。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新来雁阔云音,鸾分鉴影,无计重见。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高处莺啼低蝶舞。何况日长,燕子能言语。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5,蜀国曾闻子规鸟的下一句是什么

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赏析】:本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宣称还见杜鹃花

6,宣城见杜鹃花 译文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释】   ⑴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⑵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⑶三春:指春季。   ⑷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或许好些。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3465.htm?fr=ala0_1_1

7,蜀国曾闻子规鸟下一句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赏析】:本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文章TAG:蜀国曾闻子规一句蜀国曾闻子规鸟

最近更新

  • 说话的英文,说的英语单词怎么写

    说的英语单词怎么写2,说话的英语单词怎么读1,说的英语单词怎么写说的英语单词:speak或talkspeaksayspeak说话say;说哪国语言speak2,说话的英语单词怎么读 ......

    大理州 日期:2023-05-06

  • 生态环境保护,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

    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主要是对自然界原有的保护或恢复环境保护通常是大气、水等环境可能造成伤害的企业等通过装备设施进行处理,甚至通过法律强行进行保护。{0}2,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 ......

    大理州 日期:2023-05-06

  • 杭州保姆纵火案,杭州保姆纵火案怎样解释保姆的愚蠢和不法行为

    杭州保姆纵火案怎样解释保姆的愚蠢和不法行为脑子短路了嘛,用专业的话说就是:愚蠢脑子的运转速度跟不上事态朝恶劣状态转换的速度,也就是脑子跟不上手的速度。没看懂什么意思?2,杭州保姆纵 ......

    大理州 日期:2023-05-06

  • 五香羊肉,五香老羊做法

    五香老羊做法比照牛肉,嘿嘿五香牛肉:1、牛肉切大片,锅内放油加葱姜炒香,把牛肉放入反煎两面2、加老抽,五香粉(这就是五香呀,哈哈),料酒翻炒3、加一碗清水,一勺冰糖,桂皮,大火煮开 ......

    大理州 日期:2023-05-06

  • 营业执照注册,谁知道工商执照怎么申请

    谁知道工商执照怎么申请到分局登记*厅审批核名;3、根据规定办理前置审批4、携带有关文件、证件,到所在地工商所注册登记。四、登记费收费标准依据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工商行政管理 ......

    大理州 日期:2023-05-05

  • 清澈的什么,清晰的什么

    清晰的什么声音2,写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上清澈一词她的眼睛清澈的像泉水一般3,清澈的意思清澈清澈,形容词,qīngchè,形容清而透明,澈:透明了。4,清澈的是什么意思形容清而透明澈 ......

    大理州 日期:2023-05-05

  • 微信怎么买电影票,微信电影票可以从微信钱包购买吗?

    扩展资料:微信电影票是北京微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微票的主打产品,基于微信钱包入口,主打优惠、便捷两大特色,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电影票、演出票、门票,微信的服务页面有小程序购买电影票 ......

    大理州 日期:2023-05-05

  • 二战史,德意日发动侵略性非正义战争二战转折点

    二战伊始,德意日发动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暴露无遗,二战交战国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理解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斗争,斯大林格勒战役 ......

    大理州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