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顺丰机场规划出炉,周边鄂州\u0001黄石黄冈将深度融合,武汉鄂州将一体化发展。亚洲最大的顺丰机场落户鄂州,给鄂州带来了机会、发展前景,不管鄂州并入不并入武汉,鄂州这块土地上将会有大批的企业落户,大批的人才涌入,鄂州的明天是光明的,毕竟不管在武汉哪个地方,出门半个小时起,而且武汉的压力比鄂州的大很多,在鄂州买房,武汉奋斗,等想休息了,就在鄂州。
1、鄂州大力发展城南和城东,怎么不向西发展?
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鄂州人来讲一下,城东新庙,燕矶,杨叶,花湖这些地方地势较为平坦,较为容易开发,无论是住宅小区,还是道路规划开发成本低,特别鄂州新建飞机场都规划在城东,将来城东是鄂州的重中之重。再来说城南沿着江碧路近四分之一的路程都是鄂钢高大的烟囱和厂房,当然路的另一侧也是高楼林立,特别是洋澜湖一带规划得也是很不错的,南边泽林镇,碧石镇,扯远一点的汀祖镇有山有水有大道可以开发空间很大,
再说城西,由石山中学进入吴楚大道铁路涵洞太堵了,涵洞平行南移500米左右虽然多了个出口,也是个半拉子工程,能否修一条衔接此出口的路。我再来说凡口大闸和凡口大桥上下班时间和过年的时候一到凡口街道堵得一塌湖涂,交通很重要啊!鄂钢很重要,历史贡献很大,以后作用很大,落后产能淘汱一点,先进产能否在其它地方选址,比如城南边边上,
2、鄂州怎么来的?
人取名字有由来,地名同样有其渊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承载符号。通过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鄂州登记有实名意义的各类地名达15000多条,其中有现今地名和历史地名,经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地名命名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地名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繁杂,有的地名消失了,新的地名又不断形成,有的地名却能保持千百年。同时也发现,这些地名形成的主要规律,即以姓氏附加地理实体和风物而命名形成的,
鄂州处长江中游南岸地区,古有“七水二山一分田”之说。中部和北部多水,湖泊星罗棋布,南部多山,四峰山、白雉山、沼山、青峰山等,奇山秀峰耸峙。古人有“择高阜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惯,所以,鄂州东南西部人类活动较早,中部较迟,不管人类在这一地域活动早与迟,一开始有人类出现,地名也就随之形成。A、一个地名越千年商代至西周中期,有一支人类在这片土地上以捕鳄繁衍生息,后以“鄂”易“鳄”为这支人类的姓氏,所以此地名为“鄂地”,又衍生出“鄂都”(即鄂氏)、“鄂国”(即部落联盟),这就是本地最早出现的地名,
纵观我市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地名,大都反映出社会时代的特征。就鄂州市境域来看,当人类进入氏族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十分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差,鄂族人只能聚族而居,生产资料(主要是山川水泽)属鄂族人集体所有,所以,为了标志出鄂族人所拥有的这片山川水泽,便形成以姓氏附加地理实体而岀现的地名“鄂地”。他们居住的水中高阜也就名之曰“鄂渚”,这应是本境形成最早的地名,同时也开创了以姓氏命地名的先河,
这支鄂氏人经过若干年的繁衍后,又形成多个支系,便出现了多个地名“鄂都”。在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这些鄂族部落人为了战胜大自然,便结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领导集体,于是又形成了“鄂国”部落联盟的地名,整个氏族社会时代,由于生产资料属姓氏集体占有,所以形成的地名少。到了西周,由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也就是封姓,
周夷王时,楚国熊姓诸侯熊渠趁周王室衰微,在诸侯互相攻伐中强盛起来,势力向东南发展,攻占到鄂地后,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私自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熊红为了统治这一方的鄂姓人,便在樊山(今西山)南麓、鄂渚北之间修筑一座土城,便形成了“鄂王城”这一地名,周厉王时,熊渠担心自己私封王位的作法会受到周厉王惩罚,不久就撤销熊红的王位,并召回郢都。
“鄂地”又另筑土城形成新的地名“鄂邑”,但当时人们的居民点是否有命名,无史料记载,不可考,当秦统一六国后,生产力逐步提高,经济得到发展,人生自由权有所扩大,姓氏和人口也逐步增多,生产资料除统治者占有大部分外,允许一部分农民通过开垦荒地拥有自己的一部分财产,同时也允许土地买卖、经商等,这样就逐步形成大量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