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所以说宛即南阳,卧龙岗在南阳的城西八里有武候祠,难道是后人无缘无故的去祭祀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吗。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还记述‘’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在这里他以‘’南阳‘’代指宛城,可见在三国魏晋时代以‘’南阳‘’二字代指南阳郡治宛城是约定成俗的现象。
1、为什么有人说南阳卧龙岗在南阳市区宛县的地盘?
这位风度友,在发表文章之前首先弄明白东汉未年各郡制的管制情况再发表,先说荆州郡,它是东汉的大郡,郡治在襄阳,下辖包括南阳郡,荆州等于现在的一个省,常说的荆襄九郡。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所以说宛即南阳,卧龙岗在南阳的城西八里有武候祠,难道是后人无缘无故的去祭祀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吗?南阳在东汉那叫做帝都,陪都,多少皇亲国戚都聚居于南阳,东汉未年,先是黄巾贼乱,后来是董卓之乱,董卓死后张济,李氾兵败长安,向荆州逃亡,与刘表发生冲突,张济战死,张绣率属下归服刘表,刘表让张绣镇守南阳,
诸葛亮是随其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投奔刘表的,后来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带其弟诸葛均寓居于南阳城西卧龙岗,边耕读,边了解国家事局,你说汉未就划分了南阳郡,就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又说谭某砖家所论:遂归襄阳,毫无依据,难道后世文人志士包括李白的,南阳诸葛芦,成都子云亭。之句都毫无根据吗?刘禹锡的陋室铭,岳飞的谒武侯祠,这些能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吗?你们不就咬定东晋的习凿齿所谓的亮家在邓县吗,到卧龙岗看看碑迹文献,古树遗迹,就说明了谁在造假,谁在贼喊捉贼,
2、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为什么卧龙岗在宛城呢?你怎么看?
南阳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编造的历史终究和真实的历史有太多的不一样,稍有智商的人就会明白这一切。南阳人现在是没有办法欺骗全国人民,而是仅仅是欺骗了自己,实属掩耳盗铃,可笑至极!我曾经列举过无数个真实可考的史料,指出诸葛亮躬耕苦读于现在的襄阳隆中,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今天我只讲讲我对南阳人篡改历史的愤怒。一大堆的不文明话我不太想说,也只想引用大圣人孔子的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南阳发展这么慢是有原因的,他们把自欺欺人的态度发挥到了极致,虽然人口是襄阳人口的二倍,所辖面积比襄阳多35%之外,什么都必须和襄阳有很大差距,
GDP仅占襄阳GDP的70%,市区面积更是不如襄阳,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都远远不及襄阳。襄阳经济实力和在全国的地位远高于南阳,南阳人心理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他们把自身发展缓慢全部归结于襄阳有诸葛亮,所以想尽一切办法不惜毁掉自身形象来造谣宣称诸葛亮是他们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了,南阳由于心术不正发展缓慢,南阳人真要吸取教训,好好发展经济,不要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了!。
3、没有史书记载和证据,何来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呢?
谢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最明确和最接近事实的史料,‘’南阳‘’既可以是郡也可以是城,做为‘’城‘’的概念时,专指南阳郡治宛城,这是历史地理学惯例。山东《诸葛家谱》《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荆州博物馆(太晖观)中藏碑《汉诸葛武侯像》石刻碑文:“武侯琅玡人,迁于宛(南阳),隐居躬耕。
后刘先主三雇,始出佐之,收江南,并西蜀,而成帝业,平生勤慎忠贞,精巧过人,实千古人龙也”。石刻碑文证明:诸葛亮确实是躬耕于南阳即指宛!不知道上述记载是不是‘’史书记载和证据‘’?如果是,襄阳说为何视而不见?如果不是,诸葛亮本人说了尚且不算,襄阳人习凿齿杜撰的邓县隆中就算数?三国时代襄阳有隆中吗?答案是没有!‘’隆中‘’这个地名最早以‘’沔之阳‘’、‘’亮故宅‘’的定位,出现在东晋史书《蜀记》里,近百年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又称‘’亮家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把隆中搬到了‘’汉之阴‘’(古汉水以汉中为界分沔水、汉水两段),此后数百年‘’隆中‘’在各种民史、野史记述里出现在汉江两岸,数易其‘’址‘’而未见实景,直到清康熙年间正式落地襄阳古隆中现址;从光绪年间正式建造‘’古隆中‘’牌坊开始,襄阳‘’古隆中‘’才渐渐以‘’诸葛亮故居‘’之名进入世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