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正是由于后世“南阳”的行政区划较东汉大幅缩小,导致躬耕地不再属于后世南阳行政区划范围内,而“躬耕于南阳”一句又太有名,才会有后人错误把“后世南阳”等同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
1、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为什么卧龙岗在宛城呢?你怎么看?
南阳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编造的历史终究和真实的历史有太多的不一样,稍有智商的人就会明白这一切。南阳人现在是没有办法欺骗全国人民,而是仅仅是欺骗了自己,实属掩耳盗铃,可笑至极!我曾经列举过无数个真实可考的史料,指出诸葛亮躬耕苦读于现在的襄阳隆中,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今天我只讲讲我对南阳人篡改历史的愤怒。一大堆的不文明话我不太想说,也只想引用大圣人孔子的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南阳发展这么慢是有原因的,他们把自欺欺人的态度发挥到了极致,虽然人口是襄阳人口的二倍,所辖面积比襄阳多35%之外,什么都必须和襄阳有很大差距,
GDP仅占襄阳GDP的70%,市区面积更是不如襄阳,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都远远不及襄阳。襄阳经济实力和在全国的地位远高于南阳,南阳人心理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他们把自身发展缓慢全部归结于襄阳有诸葛亮,所以想尽一切办法不惜毁掉自身形象来造谣宣称诸葛亮是他们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了,南阳由于心术不正发展缓慢,南阳人真要吸取教训,好好发展经济,不要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了!。
2、河南南阳的卧龙岗,真的是诸葛亮的故居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肯定不是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只是后人建造的一个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所以称武侯祠,从建筑风格来看蒙古族元素浓厚典型的是诸葛亮草庐和蒙古包无异,所谓卧龙岗十景完全照搬隆中十景建造的。说卧龙岗武侯祠不是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元代以前卧龙岗叫八里岗,卧龙岗这个名称应该是建武侯祠后改的,
二是历朝历代南阳府志均承认并记载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并非卧龙岗。三是汉时称南阳的只有南阳郡,宛城只是南阳郡治所,诸葛亮所称躬耕于南阳显然指南阳郡并非宛城,四是陈寿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玄带诸葛亮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并没说去宛城。五是诸葛亮躬耕那十年刘表并没有实际控制宛城,而宛城又战事不断不适合隐居躬耕,若躬耕宛城也失去依附刘表的意义,
3、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正门上有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你知道是什么来历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一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时任南阳知府湖北宜昌人顾嘉衡所题。虽然顾嘉衡因为身份特殊不想辩“襄阳南阳”,但这里还是要辩一辩的,首先,开宗明义提出观点:躬耕之争的根源在于古今行政区划的变化,导致后世的“南阳县”“南阳府”“南阳市”的区划远小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诸葛亮躬耕之地最早的记载当然是《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一句,但这个“南阳”不是今天的南阳市,而是东汉的南阳郡,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平顶山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随州市、十堰市的部分地域和今襄阳市的枣阳、襄州、樊城、隆中、谷城、老河口,甚至还包括今陕西商洛市东的武阙关。
而且东汉的南阳属于楚文化的荆州不属于中原文化的豫州,正是由于后世“南阳”的行政区划较东汉大幅缩小,导致躬耕地不再属于后世南阳行政区划范围内,而“躬耕于南阳”一句又太有名,才会有后人错误把“后世南阳”等同于“诸葛亮时代的南阳”。就这样逐步形成所谓躬耕之争,其实,在元代以前诸葛亮躬耕地还是很清楚的!元代以前所有史书都记载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亮死后约70年,东晋《蜀记》记载:“(西)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此碑南宋时还保存在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