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都不就说离河南很近的运城吧,它的南边是中条山,东边是吕梁山,西边是“一见杨过误终生”的风陵渡,当雨云和水汽从河南过来,经过中条山和太行山,还有河南西部的伏牛山,这些山会抬高水汽,和云层,发生“冷凝效应”,山西这边的雨就会被“挡回去”,所以山西这边就没有发生洪涝灾害。
1、如何看待北方多省(河南,山西)四月份下大雪?
今年天气特别异常,(一个星期内能让人从穿短袖到穿棉袄在穿短袖),还与人类过度开发,温室气体排放有关。我今年五十多岁了,从小时候的蓝天白云,河流清澈见底,湿地鸟语花香,气候随着季节缓慢变化,出门走路马车,到现在的雾霾天气,冷热突然分离,机井遍地,河流干枯污染,出门电动车汽车公交车,总结,现在人类享受了,地球难受了,人类精明了,大气层发疯了。
2、山东、山西和河南,哪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深厚?
第一肯定是河南,为什么?先比早伏羲女娃三黄五帝时代,这三地都有各种传说,然而都没得到完整的考古验证,伏羲女娃都城在河南淮阳有平粮台遗址但并未确定就是伏羲女娃的。至于华胥氏之类的是陕西自己炮制出来的,外面根本无稽之谈,逻辑上也讲不通,伏羲女娃是人祖是第一个人,她老妈算啥,动物?从文献上黄帝定都新郑这个没有争议,
唯一的一处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列入最可能黄帝遗址的是灵宝西坡铸鼎原。至于陕西黄陵只具有象征意义,盗墓贼都不去碰,这个时代河南有都城,有靠谱被认可的遗址发掘,山西陕西只有神话传说。尧舜禹时代,无疑是山西,尧舜都城陶寺这两年得到了充分的确认。但是尧舜时代目前还普遍被认为是原始部落时代,并非文明社会,陶寺文化仅限于临汾盆地巴掌大的地方,影响力远不如同时代的良渚,红山,龙山,大地湾。
这个时代就是龙山时代,豫西处于王湾文明也是高度发达,而关中却仍然是中原文化圈和甘青文化的过渡地带,非常落后,大禹建都河南禹州并非山西夏县,这个考古界已经有了公论。大宇建立夏朝,通过系列战争统一了中原周围各大文化部落,最终定都洛阳二里头,进入真正的文明时代,二里头无论是夏还是商都是第一个大统一的国家,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明核心区版图。
这个时候山西也是夏朝核心区一部分,至于关中,仍然是蛮荒社会,都是西戎而已,下来的就不用讲了,商也是一样,豫西晋南是核心区,关中仍然蛮荒少数民族,西周才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所以比历史久,能跟河南比的只有山西,陕西典型的后起之秀而已,中华文明碳源工程六大遗址,除了山西陶寺其他五个都是河南的,陕西根本没有,比历史辉煌,能跟河南比的只有陕西,山西尧舜晋后就没做过首都了,八大古都连个像样的都没有,大同勉强入选第九大只有河南兼具长度和厚度,谱系最完整清晰。
3、河南和山西面积差不多,为何人口差了三倍?
河南和山西都在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都有吃苦耐劳、纯朴善良百姓,几千年来,人员交往频繁,相互支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友好邻邦,至于说到人口豫多晋少,我觉得:第一,河南山少平原多,山西山多平原少。第二,河南是京广陇海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人们容易聚集,第三,河南是历代尤其是近代政权更迭的主要战场,也是主要的征兵来源地。
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当地老白姓自感生活压力大,以及村里有家族力量的顾及,因此想靠多生孩子来改变,这可能也是造成河南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山西也经历了多次战争(比如,近代的抗日战争就是主战场)的危害,人口减少很大。但山西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压力较小,是不是人口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我的分析不一定对,请各位指正!,
4、山西长治和晋城的农村、城市与河南河北和陕西相比,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晋城,长冶整体环境偏温和,保守,上党地区因为是东太行、西太岳、南中条三山环绕的小盆地(盆地内小丘陵也不在少数),没有汾河谷地那样开阔而宜于农耕的条件,就对外交流而言四面环山,所毗邻的文明核心区也是黄河对面的洛阳,实在不便。局促的地形和内陆、北方、太行山以西等字眼无不在述说着长治乃至整个山西的思想观念落后的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