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之脚气,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于脚气的描述,最早可见于东汉年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原文是这样的。”这里还提到脚气的症状,疼痛不可屈伸,以及治疗的方剂——乌头汤方,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的脚气与当今人们认为的脚气(足癣)就完全不同,而与VB1缺乏症类似。
1、脚气的中医病因是什么,中医治疗脚气效果如何?
首先,我们要明白脚气和脚气病不是一回事,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脚气,是脚癣的俗称,也就是医学上的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皮肤病,真菌多寄生在足趾或两趾间,表现为两趾间皮肤的浸软,脱皮并伴有裂隙,有难闻的臭味,足部多汗,奇痒无比,所以经常抓挠,常可引起细菌感染,继而红肿、化脓,不易治愈。脚气病,就是西医上的维生素B1缺乏症,患脚气病后,神经系统受累最严重,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多常见,表现为下肢感觉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疼,肌力下降甚至行走困难,
也可累及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慌,气短,继而心动过速,下肢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生右心衰竭,甚至猝死。从症状的表现看,脚气病相当于传统中医学的脚气,中医上之脚气,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于脚气的描述,最早可见于东汉年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原文是这样的:“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这里还提到脚气的症状,疼痛不可屈伸,以及治疗的方剂——乌头汤方,
从张仲景的症状描述,就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脚气与今天人们心中普遍认为的脚气(足癣)是不同的,而与脚气病(VB1缺乏症)类似。较早对脚气进行描述的可见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说的“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痺,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症也,”葛洪的论述,还说明了脚气这个疾病在我国的蔓延路线,且得病开始并无不适,慢慢地出现胫部、小腹已有不适,并且行走也偶感无力。
从晋朝开始,关于脚气的论述开始增加,尤以唐、宋、明时期为最甚,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的脚气与当今人们认为的脚气(足癣)就完全不同,而与VB1缺乏症类似。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关于脚气症状的论述如下:“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或小腹不仁,此皆脚气状貌也。
”在孙思邈的描述中可知,脚气病并不仅仅有下肢的不适,同时臂膊也有“苦”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脚气等同于脚癣,但脚气作为中医领域的疾病,主要表现在下肢的肿痛、麻木,接着是头部、项部、肋、臂膊、腰、腹等部位也都受其影响而出现不适症状。对于脚气的治疗,千百年来历代中医学家都积累了很多历经实践的经方,疗效也得到了证实,
2、有脚气怎么办??
脚气(也叫足癣)发生于足趾中间、足跖部的皮肤癣菌感染,有时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其中仅延及到足背的叫体癣。脚气临床常见有四种类型:水疱型:深在性水疱,疱壁厚不易破裂,数日后疱液干涸、脱屑,伴有剧痒,可因搔抓而继发细菌感染,糜烂型:主要发生在趾间,角质层浸渍、发白、松离,剥脱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或蜂窝状基底,渗液多,有异臭,瘙痒难忍。
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显,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冬季症状较重,易致皲裂。夏季常可出现少数丘疹或小疱,病程慢性,时久皮肤可增厚,此型多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病情顽固,难以治愈。趾间型:好发于第3、4或4、5趾间,表现为少量鳞屑,自觉奇痒,常不自觉的搔抓,很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真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烂,湿润有渗液。
那么被传染上脚气后该如何治疗呢?三剑客使用方法:达克宁硝酸咪康唑散,撒于鞋袜上,一日2次,使用2-6周(症状消失以后继续使用1周,防治复发)。达克宁硝酸咪康唑乳膏,用于患处,一日2次,使用2-5周,(症状消失以后继续使用10天,防治复发),达克宁盐酸特比萘芬喷雾剂,喷于脚上或者鞋袜子上(预防脚气),一日2-3次,使用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