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按谁的观点,教育的持续改革都是必要的。家庭中则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崇拜权力,钻营人脉,教育子女要做人上人,学校也是围绕着培养所谓精英来设计教育模式,郑强教授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主要是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多该在教育的宗旨、教育的初心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至于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等,属于常态性的工作,并不算教育改革的重点。
1、按照浙大郑强教授的观点,中国教育是否需要改革?
谢谢!不管是按谁的观点,教育的持续改革都是必要的。而郑强教授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主要是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多该在教育的宗旨、教育的初心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至于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等,属于常态性的工作,并不算教育改革的重点,学生的品德教育,素养教育,世界观的树立,成为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极为严峻的问题!过去,我们常提要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这种观点虽然是文革时期的提法,但它的立意却是绝对正确的,曾几何时,红被当成“左”倾的东西,提起红,就当成笑话来嘲讽。慢慢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重点化,随着小康目标的树立,我们不知不觉的就丢弃了德育体育教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贵思想、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的盛行和潜移默化,发展到为西方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步,
培养一个跑一个,甚至到了留学生许某鑫一边拿着享受国家培养之恩,一边恶毒漫骂国家和国人同胞,数典忘祖,薄情寡义,道德品质败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再不重视育人的问题,我们将出现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可悲局面,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其次,整个社会,用人观念,培养子女的观念,极其不正确,用人单位不看实际能力,只要求高学历,圆滑听话有情商,办事不问过程,只求结果,客观上逼得员工不择手段,甚至发展到违法乱纪也要完成老板的交待。
家庭中则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崇拜权力,钻营人脉,教育子女要做人上人,学校也是围绕着培养所谓精英来设计教育模式,由于教育以精英为输出目标,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各地师资、教学资料等分配极不均衡,学生挤破头去择读最“好”的学校,从咿呀学语开始,就为孩子设计了一套类似军备竞赛一样的起跑线战略,一路闯考前进,学生不像是求学的人,而活像一台考试机器。
毕业了,很多也是没有爱心、不懂感恩、虚荣脆弱、生活能力低下的“废”才,好容易有满意的苗子,又脚板抹油,溜美逃欧,这个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公害,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说实话,教育要搞好,也难也不难,最关键的关键还是教育的指导方针不能跑偏,不能唯利是图,不能变成产业化,不能垄断教育资源,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点。
整个社会,都要转变观念,共同建设一个不忘初心、文明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人与人,是知书达理,互助诚信,所作所为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不能太受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影响,成为拜物、拜金教徒!只有做到这些,教育才有可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另外,个人有个不成熟提议,取消完全小学,小学教育社区化、微型化、甚至私塾化相结合,就近上学,因人施教。
2、浙江教育环境有多好?
自古就重文,而且不同于鲁儒、阳明心学等,浙东学派跟秦地关学关系更近,很多思想接近于近现代思想,比如重理、重商、轻皇权,甚至温州永嘉学派还主张废帝,在这种情况下浙江诞生了大量人才,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极少的火器专家赵士祯(温州乐清人),在国内不知名,但是在日本和西方却受到极高评价。在维新时浙江就率先引入女学、西医等,后温州善出医生和数学家,浙江70%医生出自温州医学院,这跟温州早年是对台特战区有大量军医院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