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诸葛亮所规划的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基本都成功地实施了,所以大众普遍认为,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是非常厉害的,他“占领荆州”的观点,自然也受到了众人的认可。本文认为,在荆州的这个看法上,庞统的看法要明显高于诸葛亮,诸葛亮在制定占荆州的战略时,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渴望,没有注意到其中的主要矛盾,所以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损失了关羽这么一员上将,而且损失的整个荆州兵团,数十万百姓。
1、荆州四战之地,为何需要的是诸葛亮的沉稳呢?
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谨慎小心的人,行身处世考虑问题就全面,往往能销患于无形,这样的人做事沉稳,关键时刻不吃大亏,三国时期,荆州东连孙吴,北接曹魏,战略位置重要,兵家必争之地。隆中对策,荆州是克复汉室,进取中原两路径之一,守住荆州意义重大,蜀汉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很难守住荆州。关羽骄于士大夫,对内部军中将领自然威严有加,将领畏怯,关键时刻为保命容易背叛,这从糜芳、士仁因畏惧关羽,投降东吴就可见一斑;对外不知以和为贵,对友好联盟东吴傲慢无礼,迫使东吴下决心取荆州,招致两面树敌,
关羽之前没有一个完整的镇守方案,没有全盘的应急计划,又是一个进攻型的将领,不懂得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只知考虑如何打败眼前之敌,却为东吴假象所蒙蔽,放心大胆地将荆州绝大部分兵力抽到进攻樊城前线,致使荆州空虚,再加下属将领与其离心离德,自然很容易被东吴袭取。诸葛一生唯谨慎,做事谨慎小心,每行一步都会预先考虑其得失,都会对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就会考虑事情全面。
做事谨慎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就会围绕自己的目的打基础,就会极早做好一切应急准备,就会多留几手,就会分清主次,就会消患于无形,因此诸葛亮做事沉稳,不管曹魏如何挑斗,无论东吴怎样拨弄,都能游刃有余,指挥若定,断不会轻以丢失荆州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平时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关键时刻沉稳不乱,这是能成事的先决条件,正因为人与人性情不同,素质不同,行事作风不同,做事的结果也就不同。
2、三国蜀汉在不失荆州的情况下,诸葛亮能不能北伐成功?
三国蜀汉在不失荆州的情况下,诸葛亮也不可能北伐成功,首先,从政治的角度看: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大汉朝已仕心尽失,民意尽丧。三国各自的领导者无论是曹刘,还是孙权,均无真心兴复汉室,刘备所谓的兴复汉室也只是自己姓刘,用以拉帮结派的手段而已,而但是的世人,对此均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因此,诸葛亮北伐成功的道义优势不存在,
其次,从军事的角度看:诸葛亮北伐起点的汉中和荆州,两地相距千里,表面上可以两路夹击,可令对方难于两相兼顾。但实际上自己也没有集中优势兵力,而且自己的两股力量事实上是无法两相呼应的、两相合力的,反而便于对方各个击破,因此,诸葛亮这样北伐,军事上也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上上之策。再次,从外交的角度来看:荆州是四战之地,为东吴窥探久矣,
只要荆州还在蜀汉手里,东和孙权就是句空话。因为,都;东吴谋取荆州之心,远胜于北伐曹魏之心,因此,诸葛亮北伐,就会是汉中的这一路北伐军战力不足,荆州的一路腹背受敌。也就是说,只要荆州还在蜀汉手里,诸葛亮北伐之时,就是荆州被“白衣渡江”偷袭之际,总之,荆州最好主动交易给东吴,送个大人情,卖个好价钱,即结成正在意义上的孙刘联盟,然后北伐,这样成功的概率大多了。
3、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谁更高明?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不过这两天对于夺天下的战略规划却有所不同,诸葛亮认为蜀汉必须占领荆州,这样才可以一统天下,而庞统却认为,荆州残破,不可倚重,可以适当地放弃荆州,另寻出路。那么这两个时代骄子的观点,到底哪一个更高明呢?诸葛亮对荆州的看法刘备三顾茅庐,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相助,并给刘备献出了隆中对,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在此战略中,诸葛亮提出了占荆州、夺益州,等待天下生变,然后以此二州为根基北伐,逐鹿中原,进而一统天下!《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荆州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荆州占尽了地理优势,四通八达,刘备完全可以将其占领以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