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认为开封话最能代表河南话。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语言绝不是“土”那么简单,了解河南话和闽南语的人可能会知道,在闽南语中仍保留了很多河南话的发音,有人可能会说闽南语和河南话相差这么大怎么可能有渊源呢,抛开语言分类而言,河南各个地方的方言都是河南话的一部分,也都能代表河南话,并且最好听的方言肯定是自己的家乡话。
1、河南哪个地方的方言最能代表河南话?
抛开语言分类而言,河南各个地方的方言都是河南话的一部分,也都能代表河南话,并且最好听的方言肯定是自己的家乡话。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认为开封话最能代表河南话,我老家平顶山,说着鲁山东边的方言,但在大学期间认识了很多开封的同学,感觉他们的方言比较有意思,特别是开封方言无论是信阳、焦作、济源、安阳的都能听懂。
开封给我的感觉就是说话轻飘飘的,音调比较好听,似有若无,那时候经常听室友讲开封话,像“没力儿、不孬、没啥事儿”等等代表着浓浓的开封音。我们有时也开玩笑讲,北宋时候皇上上朝会不会也说开封话,比如“今有啥事儿,这咋弄的啊”等等,总之,至于哪个地方的方言最能代表河南话,这个不会有统一的标准,方言本身就是最接近风土人情的文化,也多如星点。
2、河南话中有什么有意思的方言吗?为什么说相声的都爱用河南话当梗?
过去很多人说河南话太土,那是无知,岂不知,很多土语里包含了古语,是老百姓口传心授下来的古代语言,也叫…雅音,相声表演需要铺垫,三铺一响是他们都懂的技巧。侯宝林大师先用外地的啰嗦铺垫,后用洛阳话的简约炸响非常符合人们的欣赏思维也符合相声的技巧运用,我近几年在收集洛阳土语,已经发现了流传下来的雅音,河南话不简单,洛阳话很雅致,古代都城,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土语,洛阳的包容,融合,留下来了不一样的土语雅音。
不懂才会讥讽嘲笑,研究了才深感奥妙,无知的人才会笑他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无人关注深层次的文化,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语言绝不是“土”那么简单。最简单的生活用语:夹菜,在洛阳,在河南,在山东就是㧅菜,㧅字不土,反而很雅,来自古语,“地坑院”在洛阳叫“天井窑院”,大家对比一下,那个土,那个雅?天井在南方庭院建筑体现,是不是南方的文化人来洛阳后巧妙的给洛阳地坑院起了…雅号?。
3、焦作各县方言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跟河南话差那么多呢?
焦作各县的方言是在中原官话的基础上,与山西方言相互影响而来的,明朝初年,焦作地区也几乎变成无人区,朱元璋接受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就近将山西居民迁到这里垦殖,恢复农业生产。洪武年间,三次将山西平阳府的民众迁居到此,并以河内为中心,设置怀庆府,下辖济源、孟县、温县、修武、武陟、河内、原武、阳武,原武、阳武后来于民国合并成原阳县。
4、河南方言好听吗,为什么?
中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他的方言是极具辐射力,当然现在的河南方言虽保留了一部分远古发音,其实早已偏离了远古时期的原貌。虽然河南方言早已偏离了远古文明发祥地时的发音,但我国有一个地区却替河南人保留下来远古时代的语音原貌,这个地区的方言就是被誉为我国语言类化石之称的闽南语,闽南语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北部以及台湾地区,当然海外南洋也有很多人说闽南语,但那是后话。
之所以称闽南语是我国语言的活化石,是因为我国远古大迁徙时期,从中原地产迁址南部后,由于闽南地区山高交通不利的原因,导致这里的信息不畅,所以远古时代的语音才得以保留下来,有人可能会说闽南语和河南话相差这么大怎么可能有渊源呢?其实,了解河南话和闽南语的人可能会知道,在闽南语中仍保留了很多河南话的发音。比如闽南话把“开水”读作“滚水”,这在河南部分地区中现在仍在使用,再如闽南话把“牛”读作“偶”,这和河南的土话一摸一样,再比如闽南话把“太阳”读作“日头”,这在河南乃至北方很多地区至今仍说“日头”,诸如类似的闽南话发音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