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司马为三家主君担任的三执政之一(司空、司徒、司马);宋国大司马与司城相继等同于“首相”,而且宋国既有大司马,也有司马,两者并存;楚国司马则为与令尹并列的执政官,且有左右司马做大司马的属官;齐燕两国的司马一般等同于具体指挥作战的主帅,与前述各国的执政略有不同。
1、司马南并姓司马,他为什么要以司马为姓?
既然笔名,这就说明司马南很崇拜司马父子,即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因这三人是司马姓氏最出名的人物,这三人的人生精典就是篡权夺位,特别是司马懿更善隐藏,伪装,听其言,观其行,难懂他深奥的内心,他是魏国中能言善辩的重臣,是最善伪装的大师,最后对曹魏可以说使尽了狡猾毒辣的手段,现实的司马南却崇拜怎样的历史人物,此人说话的可信度能有几份。
2、我国古代“司马”是什么官职?与姓氏“司马”有关系吗?
谢小秘书邀请“司马”二字,书面意思是“司掌马政”,在语法上与西周的司空、司徒、司寇、司士以及西汉的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相同,也与明代的秉笔、掌印相同,司、尚、秉、掌都是“负责主抓某一方面”的意思,司、尚、秉、掌后面跟的那个字就是是所负责的事务,由于马在西周时期主要用在战车上,所以“司马”也便从字面意义上的“主持马政”,衍生出了“负责军事”的意义。
西周的司马,基本上主要负责西周的军政事务,是周王畿内军队的直接指挥者,也是周王畿内军务筹备的主要负责人,春秋战国时期,“司马”被各国沿用,但具体职分不尽相同。鲁国司马为三家主君担任的三执政之一(司空、司徒、司马);宋国大司马与司城相继等同于“首相”,而且宋国既有大司马,也有司马,两者并存;楚国司马则为与令尹并列的执政官,且有左右司马做大司马的属官;齐燕两国的司马一般等同于具体指挥作战的主帅,与前述各国的执政略有不同,
而从考古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铜官玺与竹简看,在基层政区上也有县司马、都司马存在,负责地方治安。秦制不设司马,西楚有龙且做大司马,为项羽副手、方面大员,到了汉代,西汉初年曾经一度取消了传统的司马、司徒、司空三官,汉武帝时期才改全国军事长官太尉为大司马,汉武帝到汉成帝之间的大司马成为四大帝国顶级武官(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加官”名号,既是地位名分的尊崇,又有一定超过丞相的参政实权。
汉成帝以后,重新确立三公制,大司马才不再是顶级武官的加官,而是三公中的首席,并且随着莽新篡汉及光武中兴而逐渐丧失实权向高级顾问转化,直至东汉初年又改大司马为太尉,东汉末年,大司马一职回光返照,在汉献帝时期开始成为日后魏晋吴三朝毫无实权的荣誉官位(八公之一),直至被北朝隋唐的勋官体系所替代。与大司马同时,汉代的司马成为大将军辖下中央军各分部的领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成为有开府资格的将军府属官:行军司马,地位仅次于本府将军,相当于参谋长,而且乱世的开府将军往往是可以割据一方的实力派,所以府司马也便相当于军政权的事务长,负责军事的同时,也兼管一些民政,
这一职位一直持续到唐末,是唐初总管府与中晚唐节度使的重要属官。宋代以后,“司马”二字彻底被其他军职取代,仅仅成为一种任职者的雅称,如明代的兵部尚书便雅称“大司马”,“司马氏”确实是来自官职“司马”,这是先秦时期“以官为氏”现象的一个表现,与此相同的例子还有:司空氏、司徒氏、士氏、尉氏(此处念we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