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对过年是十分重视的,俗语可见一斑。元宵节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按客家地区的习俗,元宵节活动一般从十二日至十六日,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轿子抬着,随队而行的是花篮灯、采茶灯、鲤鱼灯、狮象灯、蝙蝠灯、龙灯等,也是一路锣鼓、十番、响铳、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烧架花”后结束;永定下洋的闹花灯完后,还各自将灯迎放到祖宗坟墓前,既喻添丁,又尽现客家崇宗敬祖尽孝精神;连城坪上的“水上花灯”,则把各式花灯抬到祖祠前池塘里的木排上,四周坐着十番乐队演奏,二小伙撑着游池塘,灯光水影、乐声悠悠,引来岸上观者阵阵掌声,又具另一番风味。
1、梅州客家人过不过元宵节呢?
元宵节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在元宵前后的几天,整个客家地区,几乎成为一片狂欢的海洋,按客家地区的习俗,元宵节活动一般从十二日至十六日。流传至今的主要节日活动有:闹花灯“闹花灯”是汉民族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但闽西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在街头房舍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
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造型十分复杂精致,一人擎着,正月初一便由数户人组合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灯汇合出游,争奇斗艳,锣鼓鞭炮不绝于耳,庞大队伍从村头到村尾长达数里,气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抚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灯”。“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轿子抬着,随队而行的是花篮灯、采茶灯、鲤鱼灯、狮象灯、蝙蝠灯、龙灯等,也是一路锣鼓、十番、响铳、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烧架花”后结束;永定下洋的闹花灯完后,还各自将灯迎放到祖宗坟墓前,既喻添丁,又尽现客家崇宗敬祖尽孝精神;连城坪上的“水上花灯”,则把各式花灯抬到祖祠前池塘里的木排上,四周坐着十番乐队演奏,二小伙撑着游池塘,灯光水影、乐声悠悠,引来岸上观者阵阵掌声,又具另一番风味,
迎古事“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竟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
长汀、永定等县一些乡镇,也多有这种“迎古事”活动,但只是抬着巡游,没有赛跑竞技。舞龙灯闽西客家民间一如汉族的龙崇拜意识,元宵期间到处都有“舞龙灯”,但闽西客家地区除平时所见一般的龙灯之外,还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连城姑田游大龙,每节龙高达2米余、长达4米余,正月十五下午四时鸣铳三响,各户抬出“驳桥”,把节节龙身连接成一条长龙。
2、客家人如何过春节的呢?
客家人对过年是十分重视的,俗语可见一斑:有钱矛钱,回家过年,过年除了传统的放鞭炮、贴对联、发红色、舞龙狮、走亲戚等外,我们梅州兴宁多了一个赏灯节,正月初八起至二十各姓氏都会举行赏丁(灯)活动,日期各姓不同,错开时间是方便亲朋好友的相互窜门,本年度出生的男丁都要服从第一位(丁首)出生男丁的家庭安排,共同主持好活动,赏丁分为接丁,升灯,暖灯三个步骤,丁首事先定制好花灯,选好日子后,在赏灯节前几天召集全祖屋的人(旧时女子不参加)敲锣打鼓狮舞陪伴,把花灯接回厅堂放在八仙桌上,赏灯日由长者主持,男丁都要出一付灯带系在花灯上方,升灯开始长者说四句顺利的语言,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把花灯升上厅堂上面,赏丁日亲朋好友集中聚餐,互相交流过去一年的情况,互通一下来年的打算,酒足饭饱后各自回来,再过几天就是暖灯了,暖灯就是在厅堂里摆放果品,大家高高兴兴后开启来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