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办理轩辕一卡通来这7个网点。虽说《史记·五帝本记》中的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确定的地点,实际上“轩辕岗”就是“轩辕之丘”,对太康的“轩辕之丘”也应采取这种态度,从那以后人们基本明白了村庄名子的来历,肯定是这里没村时称为轩辕岗,李敏在此定居后,繁衍生息,形成村庄,就变为轩辕村了,后来叫丢了一个辕字,简为轩村了。
1、郑州轩辕通怎么办理?
5月1日,郑州开始发售绿城通交通联合卡(即轩辕通卡),绿城通升级为全国通。这意味着,郑州市民手持轩辕通卡,就能乘坐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公交、地铁,而全省17地市持卡用户,也能在郑州乘坐公交、地铁。郑州办理轩辕一卡通来这7个网点:1.东大街中国移动营业厅:郑州市东大街59号(紫荆山路与东大街交叉口往西200米路北福华大厦)2.陇海路中国移动营业厅:郑州市陇海路与勤劳街交叉口西南角3.经三路中国移动营业厅:郑州市经三路与东风路交叉口向南50米路东4.中原万达中国移动营业厅:郑州市中原路与华山路交叉口东南角5.航海东路中国移动营业厅: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大街与航海东路交叉口东北角6.碧云路中国电信营业厅:郑州市航海路与碧云路交叉口向东20米路南7.中华保险大厦: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与商务西七街交叉口中华大厦一楼大厅内营业时间均为09:00~17:30(hlj),
2、轩辕黄帝住在哪里?
“轩辕之丘”就在太康县。猛听此言,似有炒作之嫌,其实不然,下面先从一个村庄说起,(一)从太康县城向北12公里,106国道西3公里,有一名为轩村的庄子,地属王集乡。这个村里全是同族共宗的李姓,没有旁姓,更没轩姓,就连方圆几里的村庄也没有姓轩的,这个问题以前曾使轩村的人困惑过,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没谁能解释得了。
到了60年代中期,村里挖台田疏水治碱,挖出一砖券古墓,在墓的南端又发现了埋在地下的墓志铭碑石,俗称“合子碑”碑石80厘米见方,碑底是志铭文,碑盖小篆体刻的是“明故处士李公墓志铭”,从碑文中可以知道这是轩村的先人李民安之墓。此墓建于1590年,墓志记载李家第一代从山西来这里的先人叫李敏,这和李氏族谱相符,
碑文中这样写道“谨按状君之高祖讳敏,原籍山西文水县,自洪武(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年号)初移籍太康之北轩辕岗”。这一句话和李家代代相传的第一代来这里的先人李敏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是一致的,因为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是移民的集中地和出发地,从那以后人们基本明白了村庄名子的来历,肯定是这里没村时称为轩辕岗,李敏在此定居后,繁衍生息,形成村庄,就变为轩辕村了,后来叫丢了一个辕字,简为轩村了。
但又一个新问题跟着产生了,那就是这个“岗”为什么要和人人都知的轩辕黄帝的名号相联系,这有什么来由?轩辕岗的“岗”,就在轩村的中间,村里人都称之为“岗子”,岗西的称为西轩村,岗东的称为东轩村。从黄帝到现在,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取土用土,岗还是清晰可见,抗日战争时期,黄水泛滥,这个岗四周是水,而岗始终未没,一时成为行船和逃难的码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上面建了轩村小学,直到现在,到了八十年代初,该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考古人员去那里考察,又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和几千年前人们打墙盖房用的工具——陶筑。这说明黄帝时代以前就有人在这里生产生活,(二)就在李民安的墓志铭出土30多年后,他的伯父李世宠和伯母封氏的墓又在轩村北边的许庄村中出土了。
这个夫妻合葬墓和李民安的夫要合弟靠不同,李民安夫妻的墓是一个砖券内并两口棺,而其叔的墓是一次券成的两个墓室,一室一棺,封氏先死,有自己的墓志铭,李世宠比要晚死10年,也有墓志铭。在李世宠的墓志上这样写着“有祖讳敏者,避地太康,适邑北,有古黄帝轩辕墓”,李世宠死于1580年(明万历八年),比其侄李民安早死十年。
这就说明在明朝初年,这里是公认的轩辕黄帝墓,虽说《史记·五帝本记》中的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确定的地点,实际上“轩辕岗”就是“轩辕之丘”。按以上所述,不仅有古碑可参照,更有地貌特征相佐证,从地脉上来说,太康的“轩辕岗”与黄帝的故里新郑又相距不很远,由于远古的生产力落后,人们没有很多的财产,流转迁徙是常事。